
北朝 西魏 文帝 時所造的攲器。《北史·薛憕傳》:“ 大統 四年, 宣光 、 清徽殿 初成, 憕 為之頌。 文帝 又造二欹器:一為二仙人共持一鉢,同處一盤,鉢蓋有山,山有香氣,一仙人又持金缾以臨器上,傾水灌山,則出於缾而注乎器,煙氣通發山中,謂之仙人欹器。”
“仙人欹器”是一個具有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可從字面、曆史背景和象征意義三方面綜合解析:
“仙人”指神話中超凡脫俗的神仙,“欹器”即傾斜的容器,特指古代一種利用重心變化自動注水或保持平衡的裝置。組合後,字面可理解為“帶有仙人形象的欹器”。
據《北史·薛憕傳》記載,此物為北朝西魏文帝(大統四年,538年)所造,用于裝飾宮殿。其構造精巧:兩個仙人共持一缽,缽上有山形蓋,山間散發香氣;另一仙人持金瓶向器内注水,水流通過機械設計形成煙霧缭繞的效果,故稱“仙人欹器”。
後人常以此物比喻高尚品質與超凡境界。因仙人象征道德修為,而欹器的平衡原理暗含“滿則覆,虛則欹”的哲理,故引申為對謙遜、自省等美德的推崇。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機械原理或成語用法,可參考《北史》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仙人欹器》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平常人無法理解或者難以掌握的高深學識或技藝。
《仙人欹器》這個詞的拆分是仙(部首:人)+人(部首:人)+欠(部首:缶)+器(部首:口)。
它一共有12個筆畫。
《仙人欹器》一詞的來源與《莊子·外物》對話有關:“莊子曰:‘有雖小,無雖大,可欹也器也。如求大乎?無能寄大乎?則為虛而已矣。’”這裡的“器”就是指技藝和學識。
《仙人欹器》的繁體寫法為「仙人欹器」。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在不完全相同。然而,《仙人欹器》這個成語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和現代漢字寫法并無差異。
1. 他那麼聰明,對待數學題就像是仙人欹器一樣,讓人難以理解。
2. 這些高深的哲學理論對我來說就像仙人欹器,無從下手。
仙人欹器可以與一些其他詞語組合成新的詞語,例如:
1. 仙人欹器難(指學問或技藝非常高深的)
2. 仙人欹器術(指高深的技藝或學術)
近義詞:深奧難懂、高深莫測
反義詞:淺顯易懂、通俗易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