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蒙汜的意思、蒙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蒙汜的解释

(1).古代神话中所指日入之处。《楚辞·天问》:“出自 汤谷 ,次于 蒙汜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王逸 注:“次,舍也;汜,水涯也。言日出东方 汤谷 之中,暮入西极 蒙水 之涯也。”

(2).指日出之地。《淮南子·览冥训》:“邅回 蒙汜 之渚。” 高诱 注:“ 蒙汜 ,日所出之地。”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十四:“朝为 咸池 暉, 蒙汜 受其荣。”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卷一:“日从 蒙汜 出,照树出无影。”


濛汜:1.古称日落之处。《文选·张衡<西京赋>》:“日月於是乎出入,象扶桑与 濛汜 。” 薛综 注引《楚辞》:“出自 阳谷 ,入于 濛汜 。” 唐 白居易 《开成大行皇帝挽歌词》之三:“ 鼎湖 龙渐远, 濛汜 日初沉。” 明 何景明 《待曙楼赋》:“宾 暘谷 以驰想,候 濛汜 而思结。”

(2).喻人垂暮之年。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郭璞<游仙>》:“永得 安期 术,岂愁 濛汜 迫。”《晋书·艺术传·索紞》:“少不习勤,老无吏干, 濛汜 之年,弗敢闻命。” 清 吴伟业 《清凉山赞佛》诗之四:“远驾求长生,逐日过 濛汜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蒙汜”是古代汉语中的词汇,其含义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

一、本义:日落之处

“蒙汜”最早见于《楚辞·天问》:“出自汤谷,次于蒙汜”,其中“汤谷”是神话中的日出之地,而“蒙汜”则对应日落之处。王逸注解说“蒙汜”是“西极蒙水之涯”,即太阳沉入西边水域的边际。这一用法在《楚辞》中多次出现,成为描述日落方位的固定意象。

二、引申义:垂暮之年

因“日落”象征时间流逝,南朝江淹在《杂体诗》中写道:“永得安期术,岂愁濛汜迫”,以“濛汜”暗喻人生晚年,表达对衰老的忧虑。此处“濛汜”与“蒙汜”相通,均借自然现象喻指生命阶段。

其他注意:个别文献中偶见“蒙汜”被用作日出之地的记载,但此类用法较为罕见,主流释义仍以“日落之处”为核心。

网络扩展解释二

蒙汜的意思

《蒙汜》是一个多音多义的汉字词语,它可以指代不同的事物或概念。在古代,蒙汜是指一种庄稼的名字,主要是指一种五谷中的小麦。此外,蒙汜也可以表示模糊、隐约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笔画

蒙汜的部首是艸(草字头),它的总笔画数是15。

来源和繁体

《蒙汜》这个词汇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经史文献中。它的繁体字为「蒙汜」,从字形上看,蒙和汜都是由草字头组成,表示与植物有关。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蒙汜的写法可以有不同的变体,根据不同的文献和书法家的书写风格,可能会有细微差异。但总体上,它们都保持了草字头的形状。

例句

1. 田地里长满了蒙汜和稻谷,一片翠绿的景色。

2. 雾气蒙汜,让整个山谷显得朦胧而神秘。

组词

1. 蒙蔽:指迷惑、欺骗。

2. 蒙昧:指迷糊、无知。

3. 汜水:指江河水流。

4. 汜河:指一个具体的河流名字。

近义词

1. 蒙蒙:表示模糊、朦胧。

2. 昏昏:表示昏沉、迷糊。

3. 昧:表示迷糊、无知。

4. 渺渺:表示模糊、不确定。

反义词

明:表示清楚、明确。

澄:表示清澈、透明。

清:表示明亮、清晰。

瞭:表示了解、清楚。

别人正在浏览...

办稿扁嘴碧池邴郑播讲愁多夜长出口入耳出胎从死撮拾担搁大霈貂狗相属蝶戏订辨顶梁骨娥眉尔刻放秋垄烦敛番校反音封人割弃观测管钳号天扣地喝问欢服回改火聚伽利略谏沮假卒节神镜发稽壅賫志而殁揽脚落子嗹馬理料伶人卖卜拿老南北司脑膜捧日撇欠缺废生光神会泰山吟唐敖庆危亡关头握粟出卜嫺淑虓虎消衰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