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盟書的意思、盟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盟書的解釋

古代結盟立誓,舉行歃血盟禮時所載錄的文辭。後亦泛指誓約文書。《周禮·秋官·大司寇》:“涖其盟書而登之于天府。”《禮記·曲禮下》“涖牲曰盟” 漢 鄭玄 注:“涖,臨也。坎用牲,臨而讀其盟書。”《左傳·僖公二十五年》“宵坎血加書” 晉 杜預 注:“掘地為坎,以埋盟之餘血,加盟書其上。” 清 趙翼 《漳州木棉庵懷古》詩:“早知諾責召鄰兵,悔不盟書輸嵗币。”《中國同盟會總章》第三條:“凡願入本會者,須遵守本會定章,立盟書,繳入會捐一元,發給會員憑據。”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盟書”是古代中國用于記載盟誓内容的文書,常見于諸侯、卿大夫之間的結盟活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盟書又稱“載書”,是古代舉行歃血盟誓時記錄誓辭的文書。其内容多為各方共同遵守的誓約,涉及政治、軍事等重要事務,如效忠盟主、聯合讨伐敵人等。

二、形式與結構

  1. 材質:多刻于玉石薄片或竹簡上,因玉石象征永恒。
  2. 保存方式:通常一式兩份,一份藏于官方盟府,另一份埋入地下或沉入河中,以示鬼神見證。

三、曆史背景與實例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常通過盟誓鞏固勢力。典型代表是侯馬盟書(晉國趙鞅與卿大夫的盟約),内容包括:

四、文化意義

盟書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社會形态的重要史料,尤其反映了春秋時期權力鬥争及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特征。

五、延伸含義

後泛指具有約束力的誓約文書,如《周禮》中記載盟書需由大司寇監督并存檔。

網絡擴展解釋二

盟書的意思

盟書是指兩國或者多國之間籤訂的合作、聯盟或者條約的書面文件。盟書具有法律效力,旨在明确各方之間的權益和責任,以促進彼此之間的合作和協調。

拆分部首和筆畫

盟字由“皿”和“口”兩個部首組成,部首“皿”表示盛放的容器,部首“口”表示嘴巴。

盟字共有11個筆畫。

來源

盟字最早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左傳》和《國語》中。在古代文獻中,盟書多用于國與國之間的條約、聯盟、合作等官方文件的稱謂。

繁體

盟字在繁體中的寫法為「盟」。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盟字的寫法是稍有不同的。古人将盟字寫得更複雜,它包括兩個額外的部首,分别是“皿”和“又”。

例句

1. 兩國籤署了一份重要的盟書,以加強他們之間的經濟合作。

2. 盟書的内容規定了各方必須遵守的義務和責任。

3. 這份盟書為兩國之間的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組詞

1. 盟約:指國與國之間籤訂的合作、聯盟或條約。

2. 盟友:指結成聯盟的朋友或同盟者。

3. 盟國:指結成聯盟的國家。

近義詞

1. 合約

2. 條約

3. 協議

反義詞

1. 敵對

2. 解約

3. 分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