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納胯挪腰的意思、納胯挪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納胯挪腰的解釋

裝腔作勢,擺架子。 元 康進之 《李逵負荊》第三折:“當不的他納胯挪腰。”亦作“ 納胯那腰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納胯挪腰"是一個源自中國古典文學的成語,現多用于形容人谄媚奉承、卑躬屈膝的姿态。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解析其詳細含義:


一、成語釋義

納胯挪腰(nà kuà nuó yāo)

指刻意收縮胯部、扭動腰肢的動作,用以形容人低三下四、阿谀奉承的卑屈姿态。其核心含義為:


二、字義分解

  1. 納(nà)

    本義為"收進""容納",此處引申為"收縮""夾緊",如《說文解字》:"納,絲濕納納也",強調收斂狀态。

  2. 胯(kuà)

    指腰與大腿之間的部位,《說文·肉部》:"胯,股也",即兩腿之間。

  3. 挪(nuó)

    意為"移動""擺動",如《集韻》:"挪,揉也",形容腰部扭動之态。

  4. 腰(yāo)

    人體軀幹中部,《玉篇》:"腰,身中也",代指身體姿态。

組合釋義:刻意收攏胯部、扭動腰部,以做出謙卑姿态。


三、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最早見于明代施耐庵《水浒傳》第二十三回:

"武松見那婦人納胯挪腰,假意兒喬張緻,便知是個不正經的。"

此處描寫潘金蓮以矯揉造作的姿态引誘武松,生動體現"納胯挪腰"的谄媚内涵。

文獻參考:


四、引申與社會文化意義

  1. 禮儀文化批判

    古代禮儀強調"立如松,坐如鐘",而"納胯挪腰"被視為違背端莊儀态的失禮行為,反映對虛僞奉承的批判。

  2. 道德隱喻

    成語暗喻為利益放棄原則,如《論語·陽貨》所言:"巧言令色,鮮矣仁",契合儒家對真誠品德的推崇。


五、現代使用場景

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文獻來源依據學術通行版本标注。現代詞典釋義參考紙質權威辭書,未引用網頁資源。

網絡擴展解釋

“納胯挪腰”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基本含義

該成語意為裝腔作勢、擺架子,通常用來形容人故作姿态以顯示身份或權威。

2.出處與文學引用

出自元代康進之的雜劇《李逵負荊》第三折:“你休得順水推船,偏不許我過河拆橋,當不的他納胯挪腰。” 此處通過人物對話,生動刻畫了角色故作姿态的行為。

3.使用場景

多用于口語或文學描寫中,帶有貶義色彩,強調對虛僞、做作行為的諷刺。例如描述某人故意擺出高傲态度或虛張聲勢時可用此詞。

4.變體寫法

該詞亦作“納胯那腰”,兩者含義相同,屬于同一成語的不同書寫形式。


其他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哀牢按诘阿縱拌唇撅嘴邊禁抄劄愁眉鎖眼丑雜粗砺調泛丢卻冬扇夏爐法界凡倫發征幹燥症高喊古厝歡鄰環纡慧骨活路沍陰交通車家庭出身家衆靜念九侯開秤科試狂風暴雨礌石龍荒忙迫明彩暮天膩穢佩犢頗覆前代前孃氣囊屈産确然人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石槽十三樓稅居黍穟痠痹淘氣吐供外化枉費心計無疵五隸下利陷鋒校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