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盟书的意思、盟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盟书的解释

古代结盟立誓,举行歃血盟礼时所载录的文辞。后亦泛指誓约文书。《周礼·秋官·大司寇》:“涖其盟书而登之于天府。”《礼记·曲礼下》“涖牲曰盟” 汉 郑玄 注:“涖,临也。坎用牲,临而读其盟书。”《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宵坎血加书” 晋 杜预 注:“掘地为坎,以埋盟之餘血,加盟书其上。” 清 赵翼 《漳州木棉庵怀古》诗:“早知诺责召邻兵,悔不盟书输嵗币。”《中国同盟会总章》第三条:“凡愿入本会者,须遵守本会定章,立盟书,缴入会捐一元,发给会员凭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盟书是古代诸侯或卿大夫为缔结盟誓而书写的文书,特指记载盟誓内容、参与方及条款的正式文本。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指古代盟誓活动的书面凭证,内容包含盟约条款、参与方姓名及誓言。古人盟誓时需将誓词书写于玉、石或简牍上,一式多份,由盟方各持一份,另一份埋于地下或沉于河中,以示对天地神灵的见证。

二、历史背景与形制

  1. 材质与形式:

    早期盟书多刻于玉圭、玉璋或石片上(如春秋时期的“侯马盟书”),后期亦见于简牍。文本格式严谨,首列盟誓时间、地点,次列参盟者名单,末附誓词及违约惩戒。

  2. 核心内容:

    以维护盟约、约束行为为主,常见类型包括效忠盟、征伐盟、禁约盟等。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晋楚“践土之盟”,其盟书即明确诸侯共尊周室的条款。

三、考古实证

20世纪出土的侯马盟书(山西侯马晋国遗址)最具代表性,含5000余件朱书玉片,记载了春秋晚期晋国卿大夫间的盟誓活动,内容涉及宗族盟、纳质盟等,为研究古代盟誓制度提供了直接物证。

四、文化意义

盟书不仅是法律契约的雏形,更承载“信义”伦理。《周礼·司盟》载:“盟万民之犯命者……北面诏明神”,强调以神明监督盟约履行,体现古人“重然诺”的精神内核。


参考资料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中国古代文书制度研究》(王铭,中华书局)
  3. 《周礼·司盟》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
  4. 山西博物院:侯马盟书考古报告(链接
  5.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盟书”是古代中国用于记载盟誓内容的文书,常见于诸侯、卿大夫之间的结盟活动。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盟书又称“载书”,是古代举行歃血盟誓时记录誓辞的文书。其内容多为各方共同遵守的誓约,涉及政治、军事等重要事务,如效忠盟主、联合讨伐敌人等。

二、形式与结构

  1. 材质:多刻于玉石薄片或竹简上,因玉石象征永恒。
  2. 保存方式:通常一式两份,一份藏于官方盟府,另一份埋入地下或沉入河中,以示鬼神见证。

三、历史背景与实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常通过盟誓巩固势力。典型代表是侯马盟书(晋国赵鞅与卿大夫的盟约),内容包括:

四、文化意义

盟书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社会形态的重要史料,尤其反映了春秋时期权力斗争及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特征。

五、延伸含义

后泛指具有约束力的誓约文书,如《周礼》中记载盟书需由大司寇监督并存档。

别人正在浏览...

哀忧敖世轻物柏侯白头不终白招矩牓卖悲愤诗被律备足避寒不友诚节抽征待教等流砥节奉公定质对局返魂草蕃弱丰城神物官媒合面街鹤趣后步哗啦啦黄旗紫盖胡拿火礮兼济骄满岌峇镜洁锦泥连夹里首落市陆种偻句髦头扪舌明澈内痔飘速潜惊遣兴陶情曲中润身桑间之约沙文主义神粹霜鸟水圆琐记透切推行屠龙徒拥虚名滃滃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