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盟书的意思、盟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盟书的解释

古代结盟立誓,举行歃血盟礼时所载录的文辞。后亦泛指誓约文书。《周礼·秋官·大司寇》:“涖其盟书而登之于天府。”《礼记·曲礼下》“涖牲曰盟” 汉 郑玄 注:“涖,临也。坎用牲,临而读其盟书。”《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宵坎血加书” 晋 杜预 注:“掘地为坎,以埋盟之餘血,加盟书其上。” 清 赵翼 《漳州木棉庵怀古》诗:“早知诺责召邻兵,悔不盟书输嵗币。”《中国同盟会总章》第三条:“凡愿入本会者,须遵守本会定章,立盟书,缴入会捐一元,发给会员凭据。”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盟书”是古代中国用于记载盟誓内容的文书,常见于诸侯、卿大夫之间的结盟活动。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盟书又称“载书”,是古代举行歃血盟誓时记录誓辞的文书。其内容多为各方共同遵守的誓约,涉及政治、军事等重要事务,如效忠盟主、联合讨伐敌人等。

二、形式与结构

  1. 材质:多刻于玉石薄片或竹简上,因玉石象征永恒。
  2. 保存方式:通常一式两份,一份藏于官方盟府,另一份埋入地下或沉入河中,以示鬼神见证。

三、历史背景与实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常通过盟誓巩固势力。典型代表是侯马盟书(晋国赵鞅与卿大夫的盟约),内容包括:

四、文化意义

盟书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社会形态的重要史料,尤其反映了春秋时期权力斗争及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特征。

五、延伸含义

后泛指具有约束力的誓约文书,如《周礼》中记载盟书需由大司寇监督并存档。

网络扩展解释二

盟书的意思

盟书是指两国或者多国之间签订的合作、联盟或者条约的书面文件。盟书具有法律效力,旨在明确各方之间的权益和责任,以促进彼此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拆分部首和笔画

盟字由“皿”和“口”两个部首组成,部首“皿”表示盛放的容器,部首“口”表示嘴巴。

盟字共有11个笔画。

来源

盟字最早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左传》和《国语》中。在古代文献中,盟书多用于国与国之间的条约、联盟、合作等官方文件的称谓。

繁体

盟字在繁体中的写法为「盟」。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盟字的写法是稍有不同的。古人将盟字写得更复杂,它包括两个额外的部首,分别是“皿”和“又”。

例句

1. 两国签署了一份重要的盟书,以加强他们之间的经济合作。

2. 盟书的内容规定了各方必须遵守的义务和责任。

3. 这份盟书为两国之间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组词

1. 盟约:指国与国之间签订的合作、联盟或条约。

2. 盟友:指结成联盟的朋友或同盟者。

3. 盟国:指结成联盟的国家。

近义词

1. 合约

2. 条约

3. 协议

反义词

1. 敌对

2. 解约

3. 分裂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