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暄的意思、負暄的詳細解釋
負暄的解釋
(1).《列子·楊朱》:“昔者 宋國 有田夫,常衣緼黂,僅以過冬。暨春東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廣廈隩室,綿纊狐貉。顧謂其妻曰:‘負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獻吾君,将有重賞。’”後遂以“負暄”為向君王敬獻忠心的典實。 明 李東陽 《次韻體齋病起見寄》之一:“防身戒久同持律,愛國情深比負暄。” 明 鄭若庸 《玉玦記·诏封》:“應甄録汗馬勛勞,還展布負暄忠愛。”
(2).冬天受日光曝曬取暖。 唐 包佶 《近獲風痺之疾題寄所懷》詩:“唯借南榮地,清晨暫負暄。” 清 陳維崧 《石州慢·冬日舟過亳村舊居有感》詞:“負暄鄰叟,兩兩私語茅簷,料他也為王孫歎。” ********* 《死水·你看》詩:“你看負暄的紅襟在電杆梢上,酣眠的錦鴨泊在老柳根旁。”
詞語分解
- 負的解釋 負 (負) ù 馱,背(坕 ):負米。負疚。負重。如釋重負。負荊請罪。 擔任:擔負。負責。負累(噄 )。負罪。負荷。忍辱負重。身負重任。 仗恃,依靠:負隅頑抗。自負(自以為了不起)。 遭受:負傷。負屈
- 暄的解釋 暄 ā 溫暖,太陽的溫暖:暄妍(天氣和暖,景物明媚)。暄暖。 松軟,松散:暄土。饅頭很暄。暄騰。 筆畫數:; 部首:日;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負暄”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其解釋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義與典故來源
-
向君王敬獻忠心
這一含義出自《列子·楊朱》的典故:宋國農夫冬日受凍,春日在太陽下取暖時,認為這種溫暖是獨一無二的,甚至想将此“發現”獻給君王以求賞賜。後以“負暄”比喻向君主表達忠誠的質樸心意。
-
冬日曬太陽取暖
原典故中的“負日之暄”逐漸演變為描述冬日曬太陽的行為。唐代白居易在《負冬日》中寫道:“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生動描繪了冬日取暖的閑適場景。
二、延伸與使用場景
- 文學意象
古人常将“負暄”融入詩文,如陸遊的“行行正須此,戀戀忽已無”,借曬太陽表達對自然饋贈的珍惜。
- 現代用法
如今多用于形容冬日曬太陽的惬意,例如:“春日負暄,園中品茗,百花相伴”。
三、注意要點
- 部分資料提到“贊賞他人言行”的引申義(如),但此解釋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建議以主流含義為準。
- 詞語本義與典故相關,使用時可結合語境強調“質樸心意”或“自然閑適”的意境。
若有進一步探究需求,可查閱《列子·楊朱》原文或唐宋詩詞中的相關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負暄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負暄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與别人反複争辯,不達成共識或解決問題。這個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負”和“暄”。
拆分部首和筆畫:
“負”字的部首是“貝”,它有五畫;
“暄”字的部首是“日”,它有12畫。
來源:
負暄一詞最早見于《莊子·秋水》一章中,用來描述兩個人長時間的争論而達不到共識的情景。
繁體:
負暄的繁體字是「負暄」。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負暄這個詞的寫法并沒有發生明顯變化。
例句:
1. 他們在會議上負暄了幾個小時,最終還是沒有得出解決方案。
2. 這對夫妻經常為了瑣事負暄,讓人感到疲憊不已。
組詞:
負暄沒有常見的組詞用法。
近義詞:
争辯、争論、争執
反義詞:
和解、達成共識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