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e routed;flee]
(2) [草木] 隨風散亂地倒下
應風披靡,吐芳揚烈。——司馬相如《上林賦》
(3) [軍隊] 潰散
婉貞揮刀奮斫,所當無不披靡。——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1).草木倒伏。 漢 司馬相如 《上林賦》:“應風披靡,吐芳揚烈。” 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十三:“有大蛇冉冉而至,草木皆披靡,擔夫驚走, 器之 不動也。” 清 張明弼 《丹葵》詩:“盲風一夜渡南荒,衆草披靡盡欲狂。”
(2).喻軍隊潰敗。《史記·項羽本紀》:“于是 項王 大呼馳下, 漢 軍皆披靡,遂斬 漢 一将。”《新唐書·杜伏威傳》:“大呼衝擊,衆披靡。”《明史·朱能傳》:“軍數萬人皆披靡,蹂藉死者甚衆,降三千餘人。”
(3).泛指退卻,後退。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天部一》:“ 唐 代州 西有大槐樹,震雷擊之,中裂數丈,雷公為樹所夾,狂吼彌日,衆披靡不敢近。”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關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不久就主持《民報》……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旺。”
(4).喻事物衰落。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闵預》:“頃見佛國雲遙,空門不靖,至使西來大意,日就披靡,東土衆生,自為簧鼓,良堪悼也。” 郭沫若 《滿江紅》詞:“天垮下來擎得起,世披靡矣扶之直。”
(5).猶風靡。 清 端方 《請平滿漢畛域密折》:“乃無端而忽有此種邪説,披靡全國者,不過一二逆賊,希冀非常,借此為題,以惑人心耳。” 梁啟超 《社會革命果為今日中國所必要乎》:“及 斯密亞丹 興……謂社會如水然,任其自競,則供求相劑,而自底於平。此論既出,披靡一世。”
“披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拼音為pī mǐ,本義指草木隨風倒伏。如司馬相如《上林賦》中“應風披靡,吐芳揚烈”即描述草木隨風傾倒的狀态。
類型 | 例句 | 來源 |
---|---|---|
本義 | 草木應風披靡 | 《上林賦》 |
軍事引申 | 婉貞揮刀奮斫,敵軍披靡 | 徐珂《清稗類鈔》 |
現代比喻 | 他的演講所向披靡,令人振奮 | 魯迅例證 |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披靡”在不同語境中兼具自然現象與人文隱喻的雙重表達功能。
披靡是一個具有音義雙重作用的漢字詞語,既可以做動詞使用,也可作形容詞使用。在不同的語境下,披靡有着不同的含義。
1. 動詞:指失去鬥志、垮掉、潰敗的形象,形容形勢或情況極為糟糕。例如:戰鬥失敗後,敵軍士兵披靡而逃。
2. 形容詞:形容狼狽不堪,破敗不堪,或形容不振作,萎靡不振。例如:經曆了一系列挫折後,他的精神狀态非常披靡。
披靡由兩個部首組成:
1. 披:拆分部首為「衣」和「巾」,表示穿着或遮蓋的意思。
2. 靡:拆分部首為「革」和「未」,表示變皮、脫皮或變壞的意思。
披靡的部首構成合起來,表示情況糟糕,形象垮掉的概念。
披靡最早出現在《史記·高祖本紀》中,後來也出現在其他古代文獻中。在現代漢語中,披靡被廣泛應用,成為一個常用詞彙。
披靡的繁體字為「披靡」,形狀與簡體字基本一緻,隻是書寫風格上稍有差異。
在古代漢字中,「靡」的舊字形為「糜」,寫作「薇」加上「月」,表示草木凋零、衰敗的含義。
1. 戰敗後,敵人的士氣披靡,迅速潰散。
2. 經曆了連續的失敗,他開始感到心力交瘁,精神披靡。
1. 披頭散發:形容頭發淩亂,沒有整理的樣子。
2. 披星戴月:形容夜行、奔波的樣子。
3. 風馳電掣:形容快速、迅猛的奔跑。
1. 潰敗:形容軍隊被擊潰或失敗。
2. 狼狽:形容困窘、不堪的樣子。
3. 破敗:形容被破壞、毀壞的狀态。
1. 勃發:形容形勢迅速好轉,充滿活力。
2. 興旺:形容旺盛、繁榮的狀态。
3. 興奮:形容情緒或精神高度亢奮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