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披靡的意思、披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披靡的解釋

(1) [be routed;flee]

(2) [草木] 隨風散亂地倒下

應風披靡,吐芳揚烈。——司馬相如《上林賦》

(3) [軍隊] 潰散

婉貞揮刀奮斫,所當無不披靡。——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詳細解釋

(1).草木倒伏。 漢 司馬相如 《上林賦》:“應風披靡,吐芳揚烈。” 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十三:“有大蛇冉冉而至,草木皆披靡,擔夫驚走, 器之 不動也。” 清 張明弼 《丹葵》詩:“盲風一夜渡南荒,衆草披靡盡欲狂。”

(2).喻軍隊潰敗。《史記·項羽本紀》:“于是 項王 大呼馳下, 漢 軍皆披靡,遂斬 漢 一将。”《新唐書·杜伏威傳》:“大呼衝擊,衆披靡。”《明史·朱能傳》:“軍數萬人皆披靡,蹂藉死者甚衆,降三千餘人。”

(3).泛指退卻,後退。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天部一》:“ 唐 代州 西有大槐樹,震雷擊之,中裂數丈,雷公為樹所夾,狂吼彌日,衆披靡不敢近。”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關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不久就主持《民報》……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旺。”

(4).喻事物衰落。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闵預》:“頃見佛國雲遙,空門不靖,至使西來大意,日就披靡,東土衆生,自為簧鼓,良堪悼也。” 郭沫若 《滿江紅》詞:“天垮下來擎得起,世披靡矣扶之直。”

(5).猶風靡。 清 端方 《請平滿漢畛域密折》:“乃無端而忽有此種邪説,披靡全國者,不過一二逆賊,希冀非常,借此為題,以惑人心耳。” 梁啟超 《社會革命果為今日中國所必要乎》:“及 斯密亞丹 興……謂社會如水然,任其自競,則供求相劑,而自底於平。此論既出,披靡一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披靡"是漢語中兼具形象性與曆史感的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形容草木隨風倒伏的狀态 該義項源自"披"的"散開"之意與"靡"的"倒下"之解。如《漢語大詞典》記載:"草木隨風倒伏。唐李華《含元殿賦》:'乘風載響,藻野缛州,萬方天覆,品物滋殖。'",此用法多用于描繪自然景象的動态美,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

二、比喻軍隊潰敗的态勢 《史記·項羽本紀》中"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的記載,印證其作為軍事術語的用法。《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為"(軍隊)潰散",這一引申義通過形象類比,将草木倒伏的物理狀态投射至軍隊潰敗的動态場景,強化了語言的表現力。

該詞的古今演變體現了漢語"具象化思維"特征。現代語境中既可保留原義描述草木倒伏,如"疾風過處,草原披靡",也可用于比喻競賽失利等抽象場景,如"棋壇老将在此局中披靡"。此類用法在《人民日報》等權威媒體文體報道中可見範例。

網絡擴展解釋

“披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拼音為pī mǐ,本義指草木隨風倒伏。如司馬相如《上林賦》中“應風披靡,吐芳揚烈”即描述草木隨風傾倒的狀态。

二、引申含義

  1. 軍事潰敗
    形容軍隊潰散、失去戰鬥力,如《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漢軍皆披靡”,清代徐珂《清稗類鈔》中“所當無不披靡”也指敵軍潰退。
  2. 泛指退卻或衰落
    可引申為事物衰退或力量消退,如魯迅評價章太炎“所向披靡”形容其言論的影響力。
  3. 積極語境中的“所向披靡”
    現代常用“所向披靡”比喻力量強大、勢不可擋,如例句“中國人民解放軍所向披靡”。

三、核心要點

四、示例對比

類型 例句 來源
本義 草木應風披靡 《上林賦》
軍事引申 婉貞揮刀奮斫,敵軍披靡 徐珂《清稗類鈔》
現代比喻 他的演講所向披靡,令人振奮 魯迅例證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披靡”在不同語境中兼具自然現象與人文隱喻的雙重表達功能。

别人正在浏覽...

鼇波背眼壁宮朝市察院池堂愁魔出敵意外炊人大登丹青稻花大觿堤火鬥牛場堆垛場發富風激電飛憤恨不平佛座伏望國爾忘家驩叫回雪禍種弧圈球謇緩囏勤姣妙解衣盤礴吉網羅鉗居鄰俊聲可疑勑額零件柳寵花迷巒岫懑亂盤郁平衡木清秩擒讨讓退三星戶騷屑上疏私鬭歎揚添差天教體當屠劉刓蠹枉墨矯繩蜿灗味之素烏雞小阕協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