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茫昏暗貌。 宋 蘇轼 《答程天侔書》之二:“新居在 軍城 南,極湫隘,粗有竹樹,煙雨濛晦,真蜑塢獠洞也。”
“蒙晦”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迷茫昏暗的樣子”,多用于描述自然景象或抽象氛圍的朦胧感。例如蘇轼在書信中提到的“煙雨濛晦”,即形容雨霧籠罩下的昏暗景象。
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蘇轼《答程天侔書》:“新居在軍城南……煙雨濛晦,真蜑塢獠洞也。”。現代用法中,多用于文學描寫,強調視覺或意境的模糊不清。
讀音與字形
其他相關
需注意,“蒙晦”也是一位當代詩人(原名董學峰)的筆名,但此含義與詞語本義無關。
該詞以描繪自然景象的朦胧為主,兼具文學性與古典色彩,使用時需注意語境與讀音。
《蒙晦》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蒙”指被遮蓋、覆蓋,而“晦”意味着黑暗、陰翳。綜合起來,《蒙晦》表示一種被壓抑、困惑、陷入困境的狀态。
根據漢字語系的分類規則,《蒙晦》的部首是“艹”,它是表示植物的部首。而根據《康熙字典》的統計,《蒙晦》總共由15畫組成。
《蒙晦》是古代漢語中的一個詞語,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文獻。它在《論語·衛靈公》一章中首次出現,其中孔子對衛靈公的墓地進行處理後,有人形容墓地是“蒙晦如也”。
《蒙晦》的繁體寫法為「蒙濛」。
在古代漢字的發展中,字形經曆了多次變化。根據古籍文獻的記載,《蒙晦》最早的寫法為「蒙冕」。冕是指古代貴族冠冕的樣式,因此「蒙冕」形象地表達了被遮蓋的狀态。
1. 他在失去工作後陷入了蒙晦的日子,感到無望和迷茫。
2. 她對未來感到蒙晦,不知道該如何選擇。
3. 那個國家的政治環境令人蒙晦,人們無法獲得真實的信息。
1. 蒙蔽:指欺騙、迷惑他人。
2. 晦暗: 指天色、燈光等暗淡不明亮。
3. 晦澀:指文辭或言辭晦澀難懂。
近義詞:迷茫、困惑、昏暗。
反義詞:明亮、清晰、明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