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our into]∶澆灌;流入
把鐵水灌注到模子裡,冷卻後凝固成鑄件
(2) [clysis]∶把大量液體引入體内(通常用胃腸外注射)以替代丢失的液體(如出血、痢疾或燒傷),以供給營養或維持血壓
(1).流瀉;澆灌。 漢 班固 《西都賦》:“源泉灌注,陂池交屬。” 晉 葛洪 《抱樸子·審舉》:“燎火及室,不奔走灌注,而揖讓盤旋,吾未見其焚之自息也。” 宋 葉適 《朝議大夫秘書少監王公墓志銘》:“公開渠港五百餘裡,漕輓通流,灌注一郡。” 清 李漁 《閑情偶寄·頤養·調飲啜》:“如田疇之水,務與禾苗相稱,所需幾何則灌注幾何。”
(2).引申指思想、知識等的輸入。 郭沫若 《十批判書·孔墨的批判》:“他是把仁道的新精神灌注在舊形式裡面去了。” 葉聖陶 《倪煥之》二八:“勉強灌注的知識并不真切,須要自身體驗得來的才真切。”
(3).指思想、精神等集中。 郭沫若 《屈原》附錄《<屈原>與<釐雅王>》:“尤其在寫完一幕以後,我的意識或下意識,即灌注在這最末一景。” 張天翼 《包氏父子》二:“打了個呵欠,那位先生又全神灌注在那張紙上。”
灌注在漢語中主要有兩層核心含義,既指液體的物理注入,也引申為精神或精力的集中投入:
指将液體倒入或注入容器、空間。強調通過外力使液體流向特定位置。
例證:
“施工時需将混凝土灌注到模具中定型。”
此義項源于“灌”的本義(澆水)與“注”(流入)的結合,見于《漢語大詞典》“灌注”詞條。
比喻将情感、思想、生命力等抽象事物集中于某對象。
例證:
“作家将全部心血灌注于這部作品。”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标注此用法為“比喻精力、感情等集中投入”。
“灌”從水(氵),本義為澆灌;“注”從水(氵),本義為流入。二字疊加強化“液體定向流動”意象,後擴展至抽象事物(《漢字源流精解》)。
權威參考來源:
“灌注”是一個多領域應用的詞語,其核心含義為“注入、澆灌”,具體解釋如下:
物理層面的液體注入
指将液體(如鐵水、混凝土等)通過特定方式注入容器或模具中。例如工業鑄造中“将鐵水灌注到模子冷卻成鑄件”,或建築工程中“混凝土澆灌到樁孔或模闆内”。
醫學領域的液體輸入
指通過胃腸外注射等方式,向體内補充液體以替代流失或維持生理功能,如治療出血、燒傷等情況。
抽象概念的“注入”
引申為思想、知識、情感等的集中輸入。例如“将心血灌注在孩子身上”,或形容“精神、能量的充盈狀态”。
自然現象的形容
用于描述水流彙合或灌溉場景,如古漢語中“源泉灌注,陂池交屬”(《西都賦》)。
如需更多完整信息,可查閱搜狗百科或滬江詞典等來源。
八風擺翠拜牌薄遊獖羊不育層巢拆線沉溺抽薪止沸打不得釘緊東蕩西馳挏乳端較非違馚馧浮采輔車相将負罰剛狠革脈構慝貴降桂系浣雪話筒花眼活東狐塞家弟奸本肩差踐躏糾檢距捍朗照兩疏陵社禮堂龍泉窯羅纓旅宦明賞納悶懦夫飄泛鞘子秦俑起土七窩八代塞徼僧裘談笑歎咤陶兀銅鍉同載香令諧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