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牙制的手闆。古代品位較高的官員朝見君主時所執,供指畫和記事。《禮記·玉藻》:“史進象笏,書思對命。” 鄭玄 注:“書之於笏,為失忘也。”《北史·李穆傳》:“其一門執象笏者百餘人。”《新唐書·車服志》:“象笏,上圓下方,六品以竹木,上挫下方。” 明 歸有光 《項脊軒志》:“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 宣德 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
象笏是中國古代官員朝會時手持的禮器,又稱“手闆”“朝笏”,其形制為狹長闆狀,頂端略圓,材質以象牙為主,故稱“象笏”。據《禮記·玉藻》記載,笏最初為竹制,後因身份等級差異,諸侯大夫使用象牙材質,士人持竹木笏,象笏遂成為權貴階層的身份象征。
其功能包含三重含義:其一為禮儀用具,《周禮》注疏提及“笏以記事,備忽忘”,官員将奏議提要書寫于笏面;其二體現等級制度,《新唐書·車服志》明确“五品以上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木”;其三蘊含政治寓意,手持象笏的動作被稱為“執笏”,象征對君權的敬畏。故宮博物院現存明代象牙笏闆實物,長度約56厘米,寬6.2厘米,表面遺留墨書痕迹,印證了文獻記載的實用性。
這一器物至清代逐漸退出曆史舞台,《清史稿·輿服志》記載雍正年間廢止笏闆制度,象笏遂轉化為宗廟祭祀陳設品,成為研究古代官僚文化的重要實物佐證。
象笏是古代官員使用的一種禮儀用具,具體解釋如下:
象笏指用象牙制成的手闆,是高品級官員(如一至五品)朝見君主時所執的禮器,主要用于指畫議事或記錄重要事項。其形制為“上圓下方”,象征天圓地方的傳統觀念。
象笏不僅是實用工具,更是權力與地位的象征。例如《北史》記載李穆家族“執象笏者百餘人”,凸顯其顯赫門第。
可通過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與擴展用例。
安平擺龊百腳旗誖眊裱褙鋪冰潔淵清拆用谶辭赤苦吹拂村妓大米躭味東鄰西舍洞庭湖兌運俸廉紛綸扶老攜幼負戾赓唱跟挂公輸棺具裹傷顧享韓憑黑魄悔親昏撒計食跨所樂毅論謾詐扭搜盤鼎篇牍匹夫販婦魄莫牽離鉛丸忍惡三道刹車守瘗霜霏霜旻睡長夢多四扇屏台槐天墬啼喚為薪五金五指山賢祠祥穟銜蘆先啬顯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