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牙制的手闆。古代品位較高的官員朝見君主時所執,供指畫和記事。《禮記·玉藻》:“史進象笏,書思對命。” 鄭玄 注:“書之於笏,為失忘也。”《北史·李穆傳》:“其一門執象笏者百餘人。”《新唐書·車服志》:“象笏,上圓下方,六品以竹木,上挫下方。” 明 歸有光 《項脊軒志》:“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 宣德 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
象笏是古代官員使用的一種禮儀用具,具體解釋如下:
象笏指用象牙制成的手闆,是高品級官員(如一至五品)朝見君主時所執的禮器,主要用于指畫議事或記錄重要事項。其形制為“上圓下方”,象征天圓地方的傳統觀念。
象笏不僅是實用工具,更是權力與地位的象征。例如《北史》記載李穆家族“執象笏者百餘人”,凸顯其顯赫門第。
可通過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與擴展用例。
《象笏》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用象牙制成的拂塵或扇子。在古代,象笏被視為一種貴族的象征,常常被皇帝或高官使用。
《象笏》是由《象》和《筆、者、⺍》組成的。《象》是它的部首,表示與象有關,而《筆、者、⺍》則構成了它全字的音形。
《象笏》的總筆畫數目是11畫。具體的構字結構是:象(8畫) + 筆(3畫)。
《象笏》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由中國古代字詞學家許慎所編纂的字書。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仍然被廣泛使用。
如果以繁體字的形式來寫,《象笏》可以寫成《象筆》。
在古代的漢字書法中,寫作《象笏》的方式可能會有一些變化。由于書法發展的不同,古代的寫法可能與現代存在差異。具體的變化可以在古代文獻或碑刻中尋找相關的資料。
以下是兩個使用《象笏》的例句:
1. 皇帝親自接過侍臣遞過來的象笏,輕輕拂拭着臉上的汗珠。
2. 在古代文化中,象笏是貴族地位和尊貴的象征。
組詞:象牙、象征、象形、象棋、笏珠。
近義詞:象牙扇、象齒扇。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