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嗣沖的意思、倪嗣沖的詳細解釋
倪嗣沖的解釋
(1868-1924)皖系軍閥。安徽阜陽人。清末曾任河南布政使幫辦軍務。1913年任安徽都督,支持袁世凱稱帝。袁死後投靠段祺瑞。1917年支持段解散國會,為“督軍團”倡亂的禍首。後又出兵擁護段祺瑞實行武力統一。1920年,皖系戰敗後被解職。
詞語分解
- 倪的解釋 倪 í 端,邊際:端倪(頭緒)。 弱小,小孩:旄倪(“旄”,年老, * 十歲的年紀。“旄倪”,即老幼)。 分際:天倪(自然之分際)。 傲慢:“力罷,則不能毋堕倪”。 姓。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
專業解析
倪嗣沖(1868—1924),字丹忱,安徽阜陽人,是清末民初的政治軍事人物。其姓名含義需從漢語詞典角度拆解:
- 「倪」:姓氏,源自古國名或地名,《說文解字》釋為「俾也」,引申為邊際、端倪。作為姓氏承載宗族血脈傳承之意 。
- 「嗣」:《爾雅·釋诂》注「繼也」,指繼承、延續,如「嗣位」「嗣業」,象征家族延續與責任承續 。
- 「沖」:本義為水流湧動,《玉篇》解作「虛也」「和也」,引申為謙和、深遠(如「沖虛」),亦含進取之意(如「沖鋒」),體現剛柔并濟的特質 。
曆史背景中的綜合釋義:
倪嗣沖活躍于北洋政府時期,曆任安徽督軍、長江巡閱使等職。其名「嗣沖」可解讀為「承繼祖業而進取開拓」 ,呼應其從淮軍将領至地方軍閥的生涯軌迹。他主導安徽軍政期間推行墾荒、水利,但鎮壓革命運動亦存争議,生平毀譽參半 。
文化意涵:
姓名中的「沖」字暗合道家「沖氣以為和」的哲學,折射傳統士人「外儒内道」的價值觀。其一生兼具戍邊衛國與割據争權的矛盾,成為近代中國軍閥轉型的典型縮影 。
權威參考文獻:
- 漢語釋義:
- 《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
- 《爾雅義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 曆史評價:
- 《中華民國史》(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 《北洋軍閥史稿》(來新夏著,人民出版社)
- 地方志:
倪嗣沖之名融合宗法繼承與進取精神,其曆史角色則體現新舊時代交替中傳統武人的複雜性與局限性。
網絡擴展解釋
倪嗣沖(1868年2月6日—1924年7月12日)是北洋軍閥時期皖系重要人物,安徽阜陽人。以下從多個方面綜合解析:
一、生平與政治軌迹
- 出身背景:生于官宦世家,其父倪淑為清末舉人,曾任袁世凱家庭教師,後成為袁的親信幕僚。
- 早期經曆:清末曆任河南布政使幫辦軍務,1913年袁世凱任命其為安徽都督,成為北洋系在安徽的代理人。
- 政治站隊:支持袁世凱複辟帝制,袁死後轉投皖系段祺瑞,1917年參與“督軍團”事件,主張解散國會,推動武力統一政策。
二、統治安徽的惡行
- 經濟掠奪:1913-1920年間以蚌埠為據點,橫征暴斂,壟斷鹽務、開設銀行,通過苛捐雜稅斂財。
- 殘暴鎮壓:以“剿匪”為名屠殺民衆,導緻安徽人口銳減,民間稱其為“倪屠戶”。
- 權力擴張:将安徽政治軍事中心遷至蚌埠,修建私人莊園“将軍府”,形成割據勢力。
三、曆史評價
- 1920年皖系戰敗後被解職,1924年病逝。其統治被視為安徽近代史上的黑暗時期,百姓怨聲載道。
- 文史資料多批判其為“民賊”,《蚌埠古今》等記載其“作惡多端”,是軍閥禍國的典型代表。
注:關于倪嗣沖的詳細史料可參考地方志《蚌埠古今》及近代軍閥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奧穢八敗命叢霄瘁貌丹麯倒過兒甸徒丁翁滴水谛思抖搜發蠟鳳凰窗縫開覆姓浮躍敢做敢當高睨大談貫通國姝後遺症荒疇黃毛菩薩僥靈頰舌家嚴急巴巴桀俊街談金齑盡讓金枝玉葉久居人下九命眷忡谲觚纩息冷眼相待嗹嘍旅裝耦俪匏罂飄飏貧瘠钤山起補輕敏禽妝齊山客曲辮子深情厚意霜芬天末涼風土造舞夏香橼祥兆閑争氣小馮悉達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