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木罌缶 ”。用木柙夾縛衆罂缻而成的浮渡工具。《史記·淮陰侯列傳》:“ 信 乃益為疑兵,陳船欲渡 臨晉 ,而伏兵從 夏陽 以木罌缻渡軍。”《漢書·韓信傳》:“伏兵從 夏陽 以木罌缶度軍,襲 安邑 。” 顔師古 注引 服虔 曰:“以木柙縛罌缶以度也。”亦省稱“ 木罌 ”。 明 茅元儀 《武備志·軍資乘·濟水》:“木罌者,縛甕缶以為筏;甕缶受二石力,勝一人。甕間容五寸,下以繩勾聯,編槍其上,形長而方,前置筏頭後置稍,左右置棹。”
木罂缻(亦作"木罂缶")是古代戰争中用于渡河的特殊軍事器械,其名稱構成與功能密切相關。"木"指材質為木質框架,"罂"為小口大腹的陶制容器,"缻"同"缶",泛指陶器類器皿。該器械最早見于《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漢将韓信曾"益為疑兵,陳船欲度臨晉,而伏兵從夏陽以木罂缻渡軍",成功實施戰術突襲。
從構詞法分析,"木罂缻"屬于并列式複合詞,通過"木制結構+陶制容器"的組合方式構成。《漢語大詞典》釋義其為"以木夾縛衆罂缻而成的浮渡工具",具體形制是将數十陶甕用木框串聯固定,形成簡易浮筏。這種裝置兼具木結構的承重性與陶器的浮力特性,在缺乏正規渡河工具時可發揮應急作用。
古代軍事典籍《武經總要》将其歸為"濟水具"類别,強調其"取材便捷,組裝迅速"的戰術優勢。據《漢書·藝文志》兵技巧類著錄,此類簡易渡河器械在秦漢時期已形成标準化制作規範。現代考古在黃河古戰場遺址發現的繩紋陶甕殘片,佐證了該器械的實際應用。
“木罂缻”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字面指代
指古代用木柙(夾闆)将多個罂缻(陶制容器)捆綁而成的浮渡工具,常用于軍事渡河。例如《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曾用木罂缻渡軍突襲。
引申含義
在成語中,它被用來比喻心胸狹窄、不願接納他人意見。這一說法源于戰國時期齊國官員公孫丑的故事:他堅持用狹長的木制酒器待客,拒絕他人建議,後成為典故。
建議結合《史記》《漢書》等原始文獻或權威詞典進一步考證。
哀楚壁角擯絶比要馳名癡滞淳鹵出臆呆澀丹氣道古登雲梯電磁疊韻防刺鳳蠟該羅孤蒙咳歌打戰還租嘉言善行徑駿鯨吸禁戶鈞冶塊獨魁重磊瑰不覉立瓜劉公嘉話蟆子氓外鳴嗥冥絕摩近赧顔汗下品别平樂觀搶運蚚父悫誠戎公瑞腦埽夷賞金山藻生望鼠尾私籴死命所向天茁鐵墓望秋先零物忌相動閑錢補笊籬蕭曹避席斜日犀角燭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