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啟手足的意思、啟手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啟手足的解釋

見“ 啟手啟足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啟手足”是漢語中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婉辭,特指人在臨終時身體完整、自然離世的狀态,常用于表達對逝者善終的尊重。該詞最早見于《論語·泰伯》,記載曾子病重時召弟子“啟予足,啟予手”,示意其肢體完好,以體現遵循孝道、保全父母所授之軀的儒家倫理。

從語義構成看,“啟”為“開啟、檢視”之義,“手足”代指身體四肢,合稱隱晦表達“檢視遺體以确認無殘缺”的儀式行為。後世如唐代柳宗元在《亡姊墓志》中沿用此典,稱“啟手足之日,長幼號咷”,可見其作為雅言應用于悼文或史傳的書面語境。

《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臨終的婉辭”,強調該詞承載的傳統文化内涵:古人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生命終結時肢體完好既是個人德行圓滿的象征,亦是對家族倫理的恪守。現代漢語中雖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典文獻或書寫文言色彩文本時仍具特殊表達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啟手足”是一個源自儒家經典的詞語,其含義與古代孝道文化密切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一、核心含義

指人得以善終,且臨終時身體完整無毀。這一概念源于《論語·泰伯》中曾子臨終前的行為:他召集弟子掀開被衾,展示自己手足完好,以踐行“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孝道精神。

二、文獻依據與曆史用例

  1. 經典出處
    《論語·泰伯》記載曾子之言:“啟予足!啟予手!”朱熹注解稱,此舉意在強調對父母所賜身體的珍視。
  2. 史書與文學作品
    • 《晉書》《周書》《北史》等史籍中,用“啟手啟足”描述重臣或帝王臨終時的安然狀态,如陶侃“啟手啟足,當複何恨”。
    • 白居易、蘇轼等文人也曾以此詞表達對逝者善終的記述。

三、其他釋義說明

部分現代辭書(如查字典)提到“啟發兄弟姐妹互相學習”的引申義,但此解釋缺乏古籍文獻支撐,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衍生理解,需謹慎使用。

四、文化意義

該詞體現了儒家“孝”文化中對生命完整性的重視,成為古代士大夫階層表達無憾離世的委婉說法,常見于墓志銘或臨終遺言中。

别人正在浏覽...

敗華白石飛仙憊賴辯女庳廬鼻窩伯啚纏染赤水怆痛出嫁楚袖待欲蠹國扶生蓋杯高情遠韻宮陛過狀好懷洪量鴻胪寺畫栱畫眉石驩悰積抱金石交情橘山開察磕撞狂鲰酷楚嫏嬛伶官毛戴毛起眉笑眼開門聯默喻黏恡繳繞砰駖匹鄭情冤覰當壤歌任情三花聚頂閃灼十二峰素蟒貪惜天命攸歸銅樓推服脫籠歪意瓦屋子違阙香溪泉暇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