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思戀異性的男子。《列子·天瑞》:“思士不妻而感,思女不夫而孕。” 張湛 注:“《大荒經》曰:‘有 思幽之國 ,思士不妻,思女不夫,精氣潛感,不假交接而生子也。’”
(2).憂思善感之士。 宋 蘇轍 《黃州快哉亭記》:“不然連山絶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烏覩其為快也哉!”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且更為忖度其言,又将見古之思士,決不以 華 土為可樂,如今人所張皇。”
“思士”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其含義差異較大:
一、古典文獻中的兩種釋義
思戀異性的男子
出自《列子·天瑞》及《山海經》記載,如“思士不妻而感,思女不夫而孕”,描述古代傳說中無需婚姻即可通過精神感應繁衍的男性。
憂思善感之士
指具有深厚思想且情感細膩的人。宋代蘇轍《黃州快哉亭記》中“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即用此意,魯迅作品中也曾引用此釋義。
二、現代補充釋義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視為成語,解釋為“深思熟慮且品性高尚的人”,但此用法在古典文獻中較少見,可能是現代引申義。
三、詞源解析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判斷詞義。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列子》《山海經》等古籍。
思士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品性和修養。它指的是那些擁有深思熟慮、有決心有堅持、有高尚情操的人。
思士的部首是士(shì),由“⺈”和“辶”組成。它的筆畫數目是11畫。
思士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洪範》中,“思士張敬之心,懷溫良,執自好,無求名利。”後來逐漸成為了形容有思考能力和對人生有追求的人的詞語。
在繁體字中,思士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任何差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思士的形狀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總體而言,它仍然是由“⺈”和“辶”這兩個部分組成,整體上呈現出類似的意義。
- 他是一位真正的思士,對于社會問題一直保持着積極的思考和探索。
- 我希望能夠成為一個思士,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為社會做出一點貢獻。
- 組詞:思想家、高尚思想、思考力、思辨
- 近義詞:智者、賢者、哲人、學者
- 反義詞:淺薄、庸人、無知、無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