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砧的意思、秋砧的詳細解釋
秋砧的解釋
秋日搗衣的聲音。 北周 庾信 《夜聽搗衣》詩:“秋砧調急節,亂杵變新聲。” 唐 王維 《送從弟蕃遊淮南》詩:“ 江 城下楓葉, 淮 上聞秋砧。” 唐 杜甫 《九日》詩之三:“野樹攲還倚,秋砧醒卻聞。” 清 姚潛 《山寺夜宿》詩:“天風吹不歇,高閣響秋砧。”
詞語分解
- 秋的解釋 秋 (⑥鞦) ū 一年的第三季:秋季。秋景。秋水(喻人的眼睛,多指女子的)。秋波(喻美女的眼睛)。三秋(a.指秋收、秋耕、秋播;b.指三年)。秋高氣爽。 莊稼成熟的時期:麥秋。 指一年:千秋萬代。 指
- 砧的解釋 砧 ē 捶、砸或切東西的時候,墊在底下的器具:砧闆。砧子。 形狀和作用像砧子的:砧骨(聽骨之一)。砧木。 筆畫數:; 部首:石;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秋砧是漢語古典文學中的典型意象,由“秋”與“砧”組合而成,字面指秋季搗衣用的石闆,深層蘊含思鄉懷人、歲月流逝的悲涼情感。其釋義與文化内涵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與基礎釋義
- 秋:季節名,農曆七月至九月。《說文解字》釋為“禾谷熟也”,引申為蕭瑟、凋零的象征。
- 砧(zhēn):搗衣石或捶砸物品的石闆。《廣韻》注“搗石”,《玉篇》稱“杵之質也”,是古代搗練制衣的必備工具。
合義:秋日搗衣的砧石,特指寒衣制備時節婦女的勞作場景。
二、文學意象與情感象征
在詩詞中,“秋砧”超越實物功能,成為承載離愁的經典意象:
- 聽覺符號:搗衣聲穿透秋夜,傳遞寂寥。如杜甫《秋興八首》中“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以砧聲急促烘托戰亂中的漂泊之悲。
- 時間隱喻:砧聲響起預示寒冬将至,暗喻歲月匆遽。李白《子夜吳歌》寫“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将秋砧與征夫遠戍的相思交織。
- 性别化叙事:多關聯女性搗衣備冬的辛勞,折射古代婦女對戍邊丈夫的牽挂。劉禹錫《搗衣曲》以“秋砧調急節,亂杵搗寒衣”刻畫思婦焦慮。
三、文化語境與曆史關聯
“秋砧”紮根于古代社會生活:
- 物質基礎:唐代實行府兵制,士兵需自備冬衣,故秋季搗練成布、趕制寒衣成民間常态。《唐六典》載“凡庸調之物,秋斂之”,秋砧聲成為賦稅勞役的聽覺印記。
- 文學母題:自《詩經·豳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起,秋日制衣漸成愁思載體。六朝至唐宋,“秋砧”固定為羁旅詩、閨怨詩的标志性意象,如謝朓“秋夜促織鳴,南鄰搗衣急”。
權威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2013.
- 彭定求等編. 《全唐詩》. 中華書局, 1960.
- 李昉等編. 《文苑英華》. 中華書局, 1966.
- 杜佑. 《通典·兵典》. 商務印書館, 1935.
(注:因部分古籍原書無網絡鍊接,此處按學術規範标注文獻來源;《全唐詩》《文苑英華》等可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或國學大師線上檢索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秋砧”是古代詩詞中常見的意象,其解釋和文學内涵可綜合如下:
詞義解釋
- 基本含義:指秋日搗衣的聲音,其中“砧”指搗衣石。
- 字義拆分:
- 秋:指秋季,也暗含蕭瑟、思念的意境;
- 砧:古代婦女搗衣時墊在衣物下的石闆,與“杵”配合使用。
文學出處與用法
- 最早記載:源自北周庾信《夜聽搗衣》詩“秋砧調急節,亂杵變新聲”,通過搗衣聲的急促表現秋夜的寂寥。
- 唐詩中的意象:
- 王維《送從弟蕃遊淮南》:“江城下楓葉,淮上聞秋砧”;
- 杜甫《九日》:“野樹攲還倚,秋砧醒卻聞”;
這些詩句将秋砧與楓葉、野樹等意象結合,烘托離愁别緒或思鄉之情。
文化背景
- 搗衣習俗:古代婦女常在秋季搗制寒衣寄給遠行或戍邊的親人,因此“秋砧”不僅是聲音描寫,更承載着思念、孤獨的象征意義。
參考資料
更多例句及詳細注釋可查看:滬江詞典、查字典、漢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奧地利人阿助襃責辯驗嬖惑常官稱奇道絕吃教沖動打抽豐大敵大老母遞盜斷霞對答如流奪禠蠹折翻海風颠風示覆鹿蕉歌功頌德功緒龜縮鶴澗鴻鹄志賈釁聚斂據險看取克恭克順款樣老儒臨覽昽昽紐星女贽炮車平劍且使妻宮慶會輕足邱陵取成三潭印月山師生礦甚口水送山迎水月燈蘇米條規拖兒帶女外孫女圍網毋句鮮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