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日搗衣的聲音。 北周 庾信 《夜聽搗衣》詩:“秋砧調急節,亂杵變新聲。” 唐 王維 《送從弟蕃遊淮南》詩:“ 江 城下楓葉, 淮 上聞秋砧。” 唐 杜甫 《九日》詩之三:“野樹攲還倚,秋砧醒卻聞。” 清 姚潛 《山寺夜宿》詩:“天風吹不歇,高閣響秋砧。”
“秋砧”是古代詩詞中常見的意象,其解釋和文學内涵可綜合如下:
更多例句及詳細注釋可查看:滬江詞典、查字典、漢典等來源。
秋砧(qiū zhēn)是一個中文詞彙,由兩個字組成。秋是指秋季,砧是指古代制作錘石的工具。秋砧代表着秋季中錘石的聲音。在古代,農民們常常利用砧石來驅趕秋天的害蟲,同時也象征着豐收和收獲。
秋砧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秋字的部首是禾,砧字的部首是石。秋字有9畫,砧字有10畫。
秋砧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的《韻會》一書中。秋砧以其特殊的音響特點,作為一個意象,在古代文學中被廣泛使用。在不同的詩歌和散文中,秋砧常常被用來描繪秋季的景象和氛圍。
秋砧的繁體字為「秋軫」。
古代漢字中,秋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砧字的寫法也有所不同。在《說文解字》一書中,秋的寫法是「禾火反」,砧的寫法是「石又志」。
秋砧聲聲驅害蟲,豐收之年在眼前。
秋砧可以與其他詞彙組成不同的詞語,如秋天、秋季、砧闆等。
秋砧的近義詞包括秋響、秋聲、秋韻等。
秋砧的反義詞可以是其他季節的聲音,如春鳥鳴唱、夏蟲鳴叫、冬風呼嘯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