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書·謝安傳》:“昔 桓溫 在時,吾常懼不全。忽夢乘 溫 輿行十六裡,見一白雞而止。乘 溫 輿者,代其位也。十六裡,止今十六年矣。白雞主酉,今太歲在酉,吾病殆不起乎!”後因以“夢白雞”為人死的預兆。 宋 楊萬裡 《虞丞相挽詞》之二:“已矣歸黃壤,傷哉夢白雞。”
“夢白雞”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與生死預兆相關,以下是詳細解析:
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晉書·謝安傳》。謝安病重時曾夢見自己乘坐桓溫的輅車前行十六裡,遇白雞阻攔而止。謝安去世後,輅車象征權力更替,十六裡對應其掌權十六年,而“白雞”暗合幹支中的“酉”年(謝安逝于己酉年),夢境成為其壽終的谶語。
象征意義
需注意該詞帶有古典文學色彩,現代語境中較少直接使用,多用于隱喻或文學創作。若單純解夢(非典故),則“白雞”可能象征新生、機遇等(參考),與此處詞義不同。
《夢白雞》一詞由“夢”、“白”和“雞”三個字組成。指的是在夢中看到一隻白色的雞。
根據《康熙字典》,《夢白雞》的拆分部首為“欠”、“白”和“鳥”。其中,“欠”為左邊主體部分,“白”和“鳥”為右邊的構成部分。根據漢字筆畫的規則,拆分後的筆畫數分别為7、5、5。
《夢白雞》一詞最早出現在南朝梁代文人謝靈運的《世說新語》中,該書是記錄了晉朝至南朝梁的名人轶事和故事的文集。謝靈運在書中提到了一個故事,描述了一位夢中看到白色雞的人,這個故事的主題與夢境中的白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而形成了“夢白雞”的說法。
《夢白雞》的繁體字為「夢白雞」。
古時候的《夢白雞》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隻是有一些細微的差别。例如,“白”字在古代寫法中,“白”部分的右邊是“自”字,而不是現代的“丨”。這些差别主要是隨着漢字書寫形式的演變而産生的。
他昨晚做了個夢,夢見了一隻夢白雞。
童話、白天、雞蛋、白雲、鳥兒、預測、夢想。
夢見白雞、白雞夢境。
夢黑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