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夠諧和;符合;統一。 三國 魏 曹植 《帝舜贊》:“ 顓頊 之族,重瞳神聖,克協頑 瞽 ,應 唐 莅政。” 唐 韓愈 《祭裴太常文》:“兄皆指陳根源,斟酌通變,莫不允符天旨,克協神休。” 明 文徵明 《太倉州重浚七浦塘碑》:“議既克協,乃糾民集財,以是歲十月之隙,蕆事即工。”
“克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能夠諧和、符合或統一”,多用于描述事物或關系之間的協調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義解析
文獻用例
現代用法與注意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或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解。
《克協》是一個比喻性詞語,既可以作動詞也可以作名詞,意指通過努力克服困難或相互協作取得成功。
《克協》由左右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左邊的部首是“兒字旁”,右邊的部首是“十字旁”。總的筆畫數為12畫。
《克協》這個詞的最早出現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在古代文獻中很常見,通常用來形容克服困難或合作達成共同目标。現代漢語中,這個詞的意義更加廣泛,可用于各個領域。
《克協》是《克協》的繁體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中,經過演變的《克協》有可能存在不同的寫法。這是因為漢字隨着時間的推移發生了變化,造成了一些書寫上的差異。
1. 他努力克協困難,最終成功解決了問題。
2. 在團隊中,大家形成了良好的克協關系,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
3. 隻有通過克協合作,我們才能達到更遠大的目标。
1. 克服(kè fú):克服困難或戰勝困難。
2. 協作(xié zuò):相互合作或協同努力。
3. 克己(kè jǐ):戰勝自己的欲望或意志的行為。
1. 合作(hé zuò):共同努力完成某項任務或達成共同目标。
2. 共同努力:大家一起付出努力以實現共同的目标。
1. 對抗(duì kàng):敵對、對立的行為或關系。
2. 獨立(dú lì):不依賴他人,自己獨斷獨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