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四時巡察省視皇陵的陵官。《通典·禮十二》:“今聖靈日遠,仙駕難攀,進止起居,恐乖先典,請停四季及降誕并節日起居,陵使但準式,二時巡陵,庶義合禮經。”
陵使是古代中國負責巡察、管理皇家陵墓的專職官員,其含義與職責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陵使(líng shǐ)指古代定期巡察皇陵的官員,主要職責包括監督陵墓維護、主持祭祀儀式及确保皇家陵寝禮儀制度的執行。該詞最早見于唐代《通典·禮十二》,文中記載其巡查頻率為四季定期巡視,後改為春秋兩季。
二、曆史背景
制度沿革
唐代曾規定陵使需按四季(春、夏、秋、冬)巡查皇陵,後因實際需求調整為春秋兩季巡查,以避免頻繁擾民。這種調整體現了古代禮制與行政效率的平衡。
職能擴展
除巡察外,陵使還負責記錄陵墓狀況、協調修繕事務,并代表朝廷監督地方官員對陵區的保護工作。如《通典》提及陵使需「準式巡陵」,即按既定章程執行職責。
三、文化内涵 陵使制度反映了古代「事死如事生」的倫理觀念,通過專職官員維護皇陵彰顯對祖先的尊崇,同時強化中央政權對祭祀禮儀的控制。其職責與太常寺等禮制機構密切相關。
文獻例證
《通典·禮十二》載:「請停四季及降誕并節日起居,陵使但準式,二時巡陵,庶義合禮經。」此句明确說明陵使巡查制度的演變過程。
《陵使》是一個動詞詞語,意思是指派遣或委派某人前往陵墓中執行某項任務或職責。
《陵使》這個詞可以拆分成“阝”、“土”、“乂”、“爫”四個部首。
它的總筆畫數為13個。
《陵使》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初由“降”和“使”兩個字合并而成。
在繁體中,可以寫成「陵使」。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陵使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
例如,明代的寫法可能是「陵使」或「陵使」。
1. 國王派遣了一個陵使前往皇陵,守護它不被侵犯。
2. 他被任命為陵使,負責管理陵墓的安全。
陵墓、使命、使者、派遣
陵護、墓守、墓官
陵違、墓破、無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