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屈服。《魏書·遊肇傳》:“雖寵勢幹請,終無回撓。方正之操,時人服之。”《新唐書·李大亮傳》:“對天子争是非,無回撓。” 宋 陸遊 《澹齋居士詩序》:“而憤世疾邪之氣,凜然不少回撓。”
猶屈服。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材理》:“抗厲之人,不能迴撓。”《三國志·吳志·吳範傳》“何用多為”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預 《會稽典錄》:“ 滕 ( 魏滕 )性剛直,行不苟合,雖遭困偪,終不迴撓。”
“回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屈服、妥協”,通常用于描述在壓力或困境中不改變立場或态度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魏書·遊肇傳》
“雖寵勢幹請,終無回撓。”
→ 即使面對權貴的請托,也始終不妥協。
《新唐書·李大亮傳》
“對天子争是非,無回撓。”
→ 敢于向皇帝直言對錯,毫不退讓。
陸遊《澹齋居士詩序》
“憤世疾邪之氣,凜然不少回撓。”
→ 批判社會不公的銳氣,始終堅定不屈。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法,可參考古籍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回撓,指用指甲或物體的尖端輕輕刮癢身體的動作。
回撓的字是由“口”和“手”的組合構成。
回的部首是“口”,共有4筆;撓的部首是“手”,共有7筆。
回撓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中,意為搔癢。
回撓的繁體字為「回撓」。
回撓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回曹凹」。
小明感到背部癢癢,忍不住伸手回撓了一下。
回旋、撓癢、回望、回顧、回憶。
抓癢、搔癢、揉癢。
停止、忍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