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落清閑的官署。 明 陳元素 《贈錦衣衛經曆白超宗》詩:“冷署久淹殊不惡,請看三載著書存。” 清 方文 《雨夜宿徐子九明府署中》詩:“荒城如古塞,冷署若秋山。”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八:“而身為州縣者,又往往急催科,緩撫字,瘠百姓,肥身家,案牘付之幕僚,耳目寄之胥吏,閲歷利弊,適濟奸貪,又不如京朝官之冷署浮沉,不緻殃民誤國也。”
"冷署"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個維度解析:
基本釋義 "冷署"指古代官制體系中職權低微、事務清閑的衙署部門,常見于唐宋文獻。該詞由"冷"(清寂、少人關注)與"署"(官衙機構)組合而成,如《漢語大詞典》釋義為"冷落的官署",特指遠離權力核心的閑職機構。
詞源流變 據《辭源》考釋,該詞最早見于唐代科舉制度背景。舉子及第後多需在閑散部門曆練,形成"冷署待選"的仕途現象。至宋代,隨着官僚體系擴張,逐漸衍生出"冷署熱官"的對比表述,反映職位實權差異。
文學意象拓展 明清文學作品中,"冷署"被賦予象征性内涵。蒲松齡《聊齋志異·司文郎》記載:"冷署蕭條,案牍全無",既寫實官場生态,又隱喻懷才不遇的文人境遇。這種雙重語義使其成為古典詩詞中常見的宦途意象。
近義辨析 需注意與"冷曹""散局"等近似概念的區别:《吏學指南》載"冷曹主文書,冷署司禮儀",顯示二者雖同屬閑職,但前者側重事務性工作,後者更多涉及禮制虛職。
(引用說明:本詞條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3卷、《辭源》修訂本第2冊、《聊齋志異》三會本卷七、《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中華書局1994年版等權威辭書。)
“冷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冷署”指冷落清閑的官署,形容官僚機構中無人問津、事務稀少的部門。該詞由“冷”(冷清)和“署”(官署)組合而成,字面意義即“冷清的官衙”。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曆史語境中,形容官場中不受重視的職位或部門,也可引申為現代職場中邊緣化的崗位或機構。
該詞既包含物理空間的冷清(如官衙人迹罕至),也暗含職位權力或事務的閑置狀态,帶有一定的自嘲或無奈意味。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背景,和中的具體詩文引用。
敗柳殘花柏脂百紫千紅北風行秉燭夜遊不稽暢好産婆城濮之戰呈拽蟲漏傳旨出條促拍戴仁稻稷盜用惡辭貳官粉蝶兒寡謀鍋門豪氣元龍穢德渾金白玉惑誤驚魂失魄金屑迥路救敵酒評魯趙救傷郡襲寇讐逵道鲲鳳寥泬離上扪參曆井迷闇眠卧迷漫抛出骈組批捍遷逝設立聖曆聖藻深劾石髓碎缺同俗投契亡酒違天害理烏獲響珰珰笑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