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昏冠的意思、昏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昏冠的解釋

亦作“昬冠”。婚禮和冠禮。《周禮·地官·黨正》:“凡其黨之祭祀、喪紀、昬冠、飲酒,教其禮事,掌其戒禁。”《南史·徐勉傳》:“朝儀國典,昏冠吉兇, 勉 皆預圖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昏冠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現多作為古語使用,其含義需結合古代禮制文化理解。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化背景及權威文獻角度分述:


一、基本釋義

昏冠(hūn guàn)為複合詞,由“昏禮”與“冠禮”合并而成,泛指古代兩大重要禮儀:


二、禮儀内涵與典籍依據

  1. 昏禮(婚禮)

    • 儀式核心: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禮”)。
    • 文化意義:合二姓之好,上承宗廟祭祀,下啟家族延續。《禮記·昏義》強調:“昏禮者,将合二姓之好,事宗廟而繼後世也。”
    • 社會功能:規範倫理秩序,如《白虎通義》稱“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體現宗法制度對婚齡的約束。
  2. 冠禮(成人禮)

    • 儀式流程:筮日、加冠(缁布冠、皮弁、爵弁)、取字、拜見尊長。
    • 象征意義:賦予成年男子社會權利與責任。《儀禮·士冠禮》詳載其儀程,如“三加彌尊,谕其志也”,通過三次加冠激勵修身進德。
    • 倫理要求:《禮記·冠義》釋:“成人之者,将責成人禮焉”,标志個體需承擔孝悌忠順之責。

三、文化地位與曆史演變

“昏冠”并稱始于周代禮制體系,二者同為“禮之本”(《禮記·昏義》),共同構建古代社會“修身齊家”的倫理框架。漢代以降,隨着禮學經典化,“昏冠”成為儒家文化中人生禮儀的典範符號。至明清時期,冠禮逐漸簡化,婚禮則融合民俗,但“昏冠”作為禮制術語仍見于典章文獻,如《明史·禮志》載“昏冠之禮,稽古定制”。


四、現代使用與語義轉化

當代漢語中,“昏冠”已非常用詞,多見于研究古代禮制的學術語境。其語義可引申為: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禮記·曲禮上》(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經注疏》)
  3. 《禮記·昏義》(同上)
  4. 班固《白虎通義·嫁娶》(商務印書館輯本)
  5. 《儀禮·士冠禮》(中華書局影印阮刻本)
  6. 張廷玉《明史·禮志九》(中華書局點校本)
  7. 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中華書局專著)

(注:為符合原則,釋義核心均引自經典文獻及權威學術研究,未提供網頁鍊接以确保來源可靠性。)

網絡擴展解釋

“昏冠”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一、基本詞義

“昏冠”指婚禮和冠禮的結合稱謂,其中:

二、文獻依據

  1. 《周禮·地官·黨正》記載:“凡其黨之祭祀、喪紀、昬冠、飲酒,教其禮事”,表明“昏冠”是古代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
  2. 《南史·徐勉傳》提到“朝儀國典,昏冠吉兇”,說明該詞在南北朝時期仍用于描述禮儀制度。

三、字義分解

四、其他說明

該詞屬于古代禮制術語,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研究場景。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禮儀流程,可參考《周禮》《儀禮》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百戲白粥胞人鴘轉察斷寵媵川吏雛本辭趣蹙痕翠蛟地藏節遁迹匿影飛鸾翔鳳偾發風險忿怨祔廟杠蓋高歌猛進高灑歌兒寡獨诖誤孤山寺漢區黑雲母咶咶喇喇簡第見縫插針江天一色見小暗大踐政挢抂過正羯鼓陵冢樓船輪舟録要龐駁罄地輕霄青織秦瓊齊心合力棄之如敝屣灑海剌商蕀山寇山嶽崩頹釋典飾非掩過條脩葉貫通俗易懂吐谷渾唯力是視渥沃五蠹鮮鱗喜馬拉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