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areful;prudent]∶細心慎重
知臣謹慎。——諸葛亮《出師表》
謹慎的疑慮
(2) [discreet]∶指認為自己的看法有所根據,但還有所保留
對談判的前景表示謹慎的樂觀
言行慎重小心,以免發生有害或不幸的事情。《穀梁傳·桓公三年》:“父戒之曰:‘謹慎從爾舅之言。’母戒之曰:‘謹慎從爾姑之言。’” 唐 元稹 《叙詩寄樂天書》:“朝廷大臣以謹慎不言為樸雅,以時進見者不過一二親信。” 丁玲 《母親》一:“他也不禁有一陣凄涼之感,當然下藥是更謹慎了。”
"謹慎"的漢語詞典釋義詳解
"謹慎"是現代漢語常用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言行周密慎重,避免疏漏或冒失。根據權威漢語詞典釋義,可作如下解析:
一、基本釋義與構成 "謹慎"為并列式合成詞,由"謹"與"慎"兩個近義語素構成:
二者結合後,詞義強化為"言行細緻周密,避免錯誤" 。
二、權威詞典釋義
釋為:"對外界事物或自身言行密切注意,以免發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 例如:"謹慎駕駛""态度謹慎"。該釋義強調對潛在風險的預見性與規避意識 。
收錄古漢語用例,如《穀梁傳·桓公三年》:"父戒之曰:'謹慎從爾舅之言。'" 注:"謹,猶慎也。" 說明其先秦已用于規勸言行周詳 。
指出"謹慎"在東漢典籍中已凝固成詞,如王充《論衡》:"此謹慎之效也。" 體現對行為結果的審慎要求 。
三、語義特征與近義辨析
"謹慎" 兼具二者内涵,且更強調系統性防範 。
四、經典成語用例
出自《淮南子·人間訓》:"聖人謹小慎微,動不失時。" 形容對細微處亦持慎重态度(含有時性貶義)。
語本《禮記·缁衣》:"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于言而慎于行。" 強調言語行為的自我約束 。
參考資料
“謹慎”是一個形容詞,指人在言行或處事時保持小心、周密的态度,避免輕率或冒險。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詞義
由“謹”(慎重)和“慎”(小心)組成,強調雙重的小心态度,常見于對風險、細節或後果的考量。例如:“他做事一向謹慎,很少出錯。”
近義詞與反義詞
應用場景
詞性擴展
可作副詞(謹慎地)、名詞(謹慎性),如:“他謹慎地繞過陷阱”“過度謹慎可能錯失良機”。
文化内涵
中國傳統文化中,謹慎被視為美德。《論語》提到“敏于事而慎于言”,儒家強調“三思而後行”,均體現對謹慎的推崇。
若需進一步探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提供例句以便分析。
百侶朝開暮落花超群越輩成業尺椽片瓦當若澹月蹈襲覆轍钿花雕破短筆讀記诽謗之木風雨不改贲信告竭鈎佩廣夏細旃鼓兒詞函師花鲫魚狐媚子混子見得江臯僭言鯨鱏錦筵及期九流百家拘谫朗月清風累卵慲觟凝眺鷗沙偏縫瓢堂嚭嚭青牛翁清蘇求媚萋翳搔擾傷耗社栎十上史無前例四分五裂宿症天回梯陟僮訟五液先大母詳定香積廚銜艱小嬸席卷八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