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居于海底的人。蛟,通“ 鮫 ”。 晉 木華 《海賦》:“其垠則有天琛水怪,蛟人之室。”《文選》作“鮫人”。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上:“蛟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 宋 梅堯臣 《王安之寄石榴》詩:“割之珠落盤,不待蛟人泣。” 清 吳偉業 《包山寺贈古如和尚》詩:“咒缽蛟人聽,彈棋鶴子驚。”
“蛟人”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秘生物,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釋其含義及相關文化背景:
“蛟人”指傳說中居于海底的人形生物,又稱“鲛人”(蛟通“鲛”)。其形象為魚尾人身,常見于《搜神記》《述異記》等古籍記載。
特殊能力
善紡織“龍绡”(入水不濕的絲織品),泣淚成珠。李商隱詩句“滄海月明珠有淚”即化用此典故。
神秘傳說
傳說其油脂可制長明燈,民間認為秦始皇陵中便以鲛人油為燈油。
古代詩詞中常作為意象出現:
“蛟人”與“鲛人”通用,但需注意“蛟”本指能發洪水的龍類生物,而“鲛”特指人魚形象,二者在部分文獻中或有細微差異。
可通過權威典籍《搜神記》《述異記》或《文選》進一步了解相關神話體系。
蛟人是指水中的神秘生物。蛟在古代神話中代表着水中的龍,具有非常強大的力量和智慧。而蛟人即是指能夠在水中自由活動的人類。他們被認為能夠駕馭水域的力量,掌握水的奧秘。
拆分部首和筆畫:
蛟(虍+卩+頁):三個部首分别是虎,卩,頁。
人(亻):一個部首,即亻。
字的來源:
蛟是一個古老的漢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雷光所化的大蛇”,意味着神奇和強大的力量。蛟人一詞則是根據蛟的特性以及人類構成的概念,組成的一個詞語。
繁體字:
蛟的繁體字為「蛟」。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蛟的寫法有時候會和龍混淆。因為蛟是龍的形态之一,所以寫法可能會有些相似。古代寫蛟的時候,會将虎字頭與卩和頁組合在一起,形成虎頭蛇身的形态。
例句:
1. 傳說中,每當蛟人出現,就意味着水災即将來臨。
2. 蛟人的存在令人着迷,有人認為他們擁有不可思議的能力。
組詞:
蛟龍、蛟鳌、蛟翼、蛟化、蛟螭等。
近義詞:
蛇人、水中人等。
反義詞:
陸人、陸地居民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