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太祖 朱元璋 賜給功臣的護衛兵。《續文獻通考·兵六》:“﹝ 洪武 ﹞二十三年三月,置公侯伯屯戍百戶,給以鐵冊。初,帝以公侯伯有大勳勞,人賜百二十人為從者,曰奴軍。及其年老還鄉,命設百戶一人,統衆衛之,俾屯戍以食,賜以鐵冊,給以印,俟其子孫承襲則罷之。時謂鐵冊軍。”參見“ 鐵冊 ”。
鐵冊軍是明太祖朱元璋為管理功臣而設立的特殊軍事組織,其核心特點與曆史背景如下:
鐵冊軍是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賜予開國功臣的護衛部隊,最初稱為"奴軍",後因使用鐵制名冊作為憑證得名。其主要成員為功臣的侍從,每名功臣可獲賜120人。
該制度體現了明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策略,通過軍事編制将功臣與皇權捆綁,既保障功臣待遇又削弱其獨立勢力,為"胡惟庸案"後強化君主專制的配套措施之一。
注:更多制度細節可參考《續文獻通考·兵六》原始記載。
《鐵冊軍》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嚴格紀律的軍隊。這個詞的意思比喻力十分強,形象地表達了軍隊紀律嚴明、嚴守軍紀的特點。
拆分《鐵冊軍》的部首為:金、冊、冖。它們分别位于字的左邊、中間和上方。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21畫。
《鐵冊軍》一詞來源于雜劇《漢宮秋》,由清代戲曲家紀映堂所作。在劇中,《鐵冊軍》一詞被贊美為顧全大局,服從命令,嚴守紀律的軍隊。後來,這個詞被引申為形容軍隊的紀律性。
在繁體字中,《鐵冊軍》的寫法是《鐵冊軍》。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鐵冊軍》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冊》在古代寫法中是用冖和勺相連接,而不是現代的聚集寫法。
1. 他的部隊是一支真正的鐵冊軍,每個士兵都嚴守紀律,執行命令。
2. 這個集體的組織紀律非常嚴明,形成了一支鐵冊軍。
鐵軍、冊封軍、軍隊
嚴軍、嚴陣以待、神經戰士
松散隊伍、無序軍隊、遊擊部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