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鐵冊軍的意思、鐵冊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鐵冊軍的解釋

明太祖 朱元璋 賜給功臣的護衛兵。《續文獻通考·兵六》:“﹝ 洪武 ﹞二十三年三月,置公侯伯屯戍百戶,給以鐵冊。初,帝以公侯伯有大勳勞,人賜百二十人為從者,曰奴軍。及其年老還鄉,命設百戶一人,統衆衛之,俾屯戍以食,賜以鐵冊,給以印,俟其子孫承襲則罷之。時謂鐵冊軍。”參見“ 鐵冊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鐵冊軍是明代特有的軍事戶籍制度,指被編入特殊軍籍、世代承襲兵役的軍戶群體。其核心特征與曆史含義如下:

一、定義與制度起源

“鐵冊軍”得名于明代官府以鐵冊(鐵質戶籍簿)登記軍戶信息的特殊管理方式。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為強化軍事控制,正式确立軍戶世襲制度,将部分民戶劃為軍籍,子孫永為兵卒,形成“兵農合一”的軍事體系。其名最早見于《明史·兵志》:“軍士皆世籍,謂之鐵冊軍”。

二、核心特征

  1. 世襲兵役

    軍戶家庭男性成員需世代承擔兵役,父死子替,兄亡弟及。《明實錄·太祖實錄》載:“軍戶子孫永充兵役,不得脫籍”。

  2. 獨立戶籍管理

    軍籍與民籍分離,由兵部統一掌管鐵冊檔案,确保兵源穩定。明人沈德符《萬曆野獲編》稱:“軍戶名隸鐵冊,州縣不得擾之”。

  3. 屯田自給

    鐵冊軍平時屯田生産,戰時出征,形成“寓兵于農”的衛所制度基礎。據《明會典》,軍戶需“三分守城,七分屯種”。

三、曆史作用與消亡

鐵冊軍制度保障了明初軍隊規模,但後期因軍戶逃亡、土地兼并導緻衰敗。嘉靖年間,世兵制逐漸被募兵制取代,《明史·職官志》載:“衛所空虛,改行召募”。其名稱亦隨制度瓦解而成為曆史術語。


權威參考文獻

  1. 《明史·兵志》卷九十,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年。
  2. 《明實錄·太祖實錄》卷一八八,中研院史語所校勘本。
  3.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三“鐵冊軍”,中華書局,1959年。
  4. 韋慶遠《明代黃冊制度》,中華書局,1961年(制度背景佐證)。

網絡擴展解釋

鐵冊軍是明太祖朱元璋為管理功臣而設立的特殊軍事組織,其核心特點與曆史背景如下:

一、基本定義

鐵冊軍是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賜予開國功臣的護衛部隊,最初稱為"奴軍",後因使用鐵制名冊作為憑證得名。其主要成員為功臣的侍從,每名功臣可獲賜120人。

二、成立背景

  1. 雙重目的:既為保護功臣安全,又含監視之意。朱元璋通過這種方式加強對功臣的控制,防止其威脅皇權。
  2. 制度沿革:整合原有"奴軍"制度,通過《續文獻通考》記載可知,該制度隨功臣年老還鄉時正式确立。

三、組織架構

四、核心職能

  1. 護衛職責:保護功臣人身及財産安全
  2. 監視功能:對功臣日常行為進行秘密監控
  3. 屯戍任務:平時從事屯田,戰時參與戍衛

五、曆史意義

該制度體現了明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策略,通過軍事編制将功臣與皇權捆綁,既保障功臣待遇又削弱其獨立勢力,為"胡惟庸案"後強化君主專制的配套措施之一。

注:更多制度細節可參考《續文獻通考·兵六》原始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鼇署邦以民為本廁混杈丫吃勘蚩笑詞狀膽瓶蕉電闼蜚鳥盡,良弓藏封刀挂劍豐鄗風火性封建割據焚瘗赴約幹蛋歌諷宮征管湧古定刀孤履危行淮南法昏難貨場賈董戬福醬甀寄厝卷甲韬戈居起钌甃隆博陸賈舌濾餅旅人賣官賣爵磨問濃重頻伽鳥清脫苒弱日遊神三韓掃掩山王神門時殊風異收引衰氣樹榾棟説議蜀漆蘇秦邰封天燈徒友誣扳響屧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