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彼此不和,合不來。 元 關漢卿 《望江亭》第二折:“直等的恩斷意絶,眉南面北,恁時節水盡鵝飛。” 明 《殺狗記·喬人行谮》:“今日離家去,再不許登門,眉南面北,不相存問。” 元 鄭廷玉 《後庭花》第四折:“決有些嗔忿忿眉南面北,你莫不氣沖沖話不投機。”
(2).形容分隔兩地不能相見。 元 孫季昌 《粉蝶兒·怨别》套曲:“美恩情眉南面北,好姻緣鴛鴦拆對。”
“眉南面北”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méi nán miàn běi,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人與人之間關系不和諧,互不理會或對立。
指因地理阻隔或現實原因導緻無法會面。
該成語通過“眉”與“面”的方向對立(南、北),生動刻畫了人際關系的疏離或空間的阻隔,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中。
“眉南面北”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眼睛看南方,臉朝北方,形容目光遠大,志向高遠。
成語“眉南面北”的拆分部首是“目”和“面”,其中“目”是目字旁,表示與眼睛相關的意思;“面”是面字旁,表示與面部相關的意思。
根據部首與筆畫的組合,可以得知“目”的拆分部首是“一”,有一畫;而“面”的拆分部首是“革”,有九畫。
成語“眉南面北”最早出現在唐代韓愈的詩作《伶官懷古》中,是他用來形容自己志向遠大的懿表。後來,這個詞被廣泛應用于描述有遠大抱負的人。
在繁體字中,“眉南面北”是以繁體字書寫的,為“眉南面北”。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成語“眉南面北”并未有特定的古寫方式,多采用傳統的規範書寫法。
他志向遠大,常常眉南面北。
眉飛色舞、南腔北調、面黃肌瘦。
志向遠大、心懷壯志。
志向狹窄、目光短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