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美刺的意思、美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美刺的解释

称美与讽恶。多用于诗文。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篇章以陈美刺,论难以覈有无。”《诗·召南·甘棠序》“美 召伯 也” 唐 孔颖达 疏:“至於变诗美刺,各於其时,故善者言美,恶者言刺。” 唐 白居易 《策林·议文章》:“今褒贬之文无覈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 明 刘基 《书绍兴府达鲁花赤德政诗后》:“予闻《国风》《雅》《颂》,诗之体也;而美刺风戒,则为作诗者之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美刺"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特指诗歌创作中兼具赞美与讽喻的双重功能。该术语源自《诗经》传统,构成儒家诗教的核心内容之一。据《汉语大词典》记载,"美"即"赞美善政","刺"为"讥讽恶政",二者相辅相成地实现诗歌的教化作用。

从文学批评史来看,美刺理论包含三个核心维度:

  1. 伦理功能:通过《毛诗序》提出的"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原则,确立诗歌作为社会调节工具的价值,既颂扬美德典范,又针砭时弊。
  2. 艺术手法:汉代郑玄在《诗谱序》中阐释为"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强调通过比兴手法实现委婉规谏。
  3. 政治效用:班固《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说明美刺作品具有辅政察情的现实意义。

这一概念在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中得到体系化发展,提出"美刺俱有比兴"的创作准则,要求作者在颂美时不失分寸,在讽喻时保持含蓄,达到"温柔敦厚"的诗教境界。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更将美刺精神延伸为史家笔法,形成中国特有的批判性写作传统。

主要参考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美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诗歌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主要用于评价诗文的社会功能,具体含义如下:

一、基本定义

“美刺”由“美”和“刺”两个对立意涵组成:

二、起源与发展

  1. 先秦时期:概念萌芽于《诗经》,部分诗篇明确标注“美”或“刺”,例如《卫风·木瓜》赞美齐桓公,《邶风·雄雉》讽刺卫宣公。
  2. 汉代经学:经学家将“美刺”系统化,如《毛诗序》提出“美盛德之形容”“下以风刺上”,成为儒家诗教的核心理论。

三、功能与意义

四、文学影响

  1. 创作原则:成为现实主义诗歌的理论基础,如杜甫、白居易的讽喻诗均体现此传统。
  2. 批评标准:后世文论常以“美刺”衡量作品价值,强调文以载道。

参考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阿郍陂侈佛泥承袭吃辣面粗缞斩大秦君东墙放弃抚宁革脉鼓腹鬼草故自寒山寺河狸鸿辞弘义话机麾汗会利惛迷翦棘叫吼镜诫酒晕就职九子山几舄克伐怨欲劳慰礼轻人意重流露理欲毛里塔尼亚盟心目刻扑蝴蝶襁褓牵牛星乾薪情想启设散篆沙角哨声生虎子史迹受月四公子袒裼缇绮兔灰徒师宛恼舞师忤头忤脑下家香味闲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