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采邑的意思、采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采邑的解釋

(1) [town]∶封建領主所據有的莊園,通常有圍牆,包括領主住所(如城堡)及周圍佃農村舍

(2) [fief]∶古代諸侯分封給卿大夫的土地,又叫食邑

詳細解釋

指古代卿大夫的封邑。《周禮·夏官·司勳》“凡頒賞地,參之一食” 鄭玄 注引 漢 鄭司農 曰:“不以美田為采邑。” 明 卓爾堪 《從軍行》:“戰勝食采邑,戰死為國殤。” 清 彭始奮 《寄隴西觀察趙韫退先生》詩:“新分采邑 陝西 偏,上奏仍屯塞下田。”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采邑”是中國古代及歐洲中世紀的重要制度,具體含義和演變如下:

一、基本定義

  1. 詞源與讀音
    “采邑”拼音為cài yì,其中“采”在此讀四聲,意為諸侯或君主分封給卿大夫的土地。
    同義詞包括“食邑”“封地”“采地”,均指以土地為基礎的封賜形式。

  2. 核心概念
    采邑是君主對臣屬的封賞,包含土地及其上的居民。受封者(如卿大夫或歐洲貴族)通過管理采邑獲取經濟收益(如租稅),并承擔相應義務(如進貢、兵役)。


二、功能與特點

  1. 中國周朝時期

    • 西周時,卿大夫在采邑内享有行政和司法權,需對諸侯履行軍事、經濟義務。
    • 秦漢後,采邑變為“食邑”,受封者僅收取賦稅作為俸祿,無實際管轄權。
  2. 歐洲中世紀

    • 采邑制由法蘭克王國宮相查理·馬特推行,以服騎兵役為條件,封地供終身使用但不可世襲。
    • 後期逐漸演變為世襲領地,成為封建貴族權力的基礎。

三、曆史演變與社會影響

  1. 獨立性增強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卿大夫通過采邑積累勢力,甚至挑戰諸侯權威;歐洲采邑則強化了領主與附庸的契約關系。

  2. 城市起源
    采邑作為封建行政中心,其邊緣地帶因商品交換和人口流動逐漸發展為市鎮,成為城市雛形。


四、中西差異對比

維度 中國 歐洲
經濟基礎 以農業為主,賦稅為俸祿來源 土地與農民綁定,領主直接管理
繼承方式 早期可世襲,秦漢後逐漸削弱 最初不可世襲,後期演變為世襲
軍事義務 依附于諸侯的軍事體系 以騎兵役為核心,形成騎士階層

(綜合)


如需進一步了解制度細節,可參考、4、7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采邑》這個詞的意思

《采邑》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征收稅收”的意思。

《采邑》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采邑》的部首是“釆”,它的筆畫數是7。

《采邑》的來源

《采邑》一詞源自于古代社會的一種政治行為。在古代,國家需要征收各地的稅收用于國家建設和維持政府運轉,而《采邑》即是指征收并管理稅收的行為。

《采邑》的繁體字

《采邑》的繁體字為「採邑」。

古時候《采邑》的漢字寫法

古時候,《采邑》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如「采衙」、「采廬」等,但其含義基本相同。

《采邑》的例句

1. 官員們在春天會前往各地采邑,收取納稅人的貢品。

2. 貴族家族經常被授予采邑的權力,使他們可以管理一定地區的稅收和土地。

與《采邑》相關的詞彙

組詞:采糧、采掘、采收

近義詞:征稅、征收

反義詞:賦予、授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