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季蠶。即夏蠶。《魏書·高祖紀上》:“﹝ 承明 元年秋八月﹞甲申,以 長安 二蠶多死,丐民歲賦之半。”
“二蠶”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二蠶指第二季蠶,即夏蠶。這一說法在古籍中已有記載,如《魏書·高祖紀上》提到:“以長安二蠶多死,丐民歲賦之半”()。
季節劃分
古代養蠶業根據季節分為多季,如春蠶、夏蠶(二蠶)、秋蠶等。夏蠶因在夏季養殖得名,是全年蠶絲生産的重要補充。
曆史記載
北魏時期文獻已提及“二蠶”的概念,說明當時蠶桑業的季節管理及對民生的影響()。
其他說法
部分資料提到“二蠶”可比喻親密關系(如夫妻、兄弟),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民間引申義()。
“二蠶”主要指夏蠶,屬古代蠶桑業的專業術語。若需進一步了解蠶的分類或曆史背景,可參考《魏書》等古籍或農學文獻。
《二蠶》是一個比喻性非常強的成語,意思是指一種情況或者事物的兩個方面都不好或不理想。它形容事物的兩個方面都得不到滿足,就像兩隻蠶在各自的繭中,無法相互幫助和滿足。這個成語常用于批評、諷刺某種現象的雙重不好。
《二蠶》這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可以拆分為“二”和“蠶”。其中,“二”是數字“2”的意思,部首是“一”,總筆畫為一劃。而“蠶”的部首是“蟲”,總筆畫為蟲的十劃。
《二蠶》這個成語最早出自中國古代文學名著《紅樓夢》。在《紅樓夢》中,有這樣一句話:“好一個一窩兒‘二蠶’!”通過這個形象的描繪,作者反映了原著中一些人物性格的缺陷。
而在繁體字中,“二”和“蠶”的形狀稍有變化,但仍保留了原來的意義。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二”和“蠶”的形狀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而言,“二”最早的寫法是像兩個人并肩站立的形狀,而“蠶”則是蟲的形狀加上一點表示頭部的部分。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字的形狀逐漸演變為現在的樣子。
他的工作雖然辛苦,但是收入低,這可是個典型的《二蠶》。
這個公司的産品質量和售後服務都差,實在是個典型的《二蠶》。
與《二蠶》相關的組詞有:一蠶(指事物的一面好一面壞)、三蠶(指事物的三個方面均不好)、雙赢(事物的兩個方面都好)。
近義詞包括:兩全其美、皆大歡喜、兼顧兩全。
反義詞則包括:雙赢、一統天下、美不勝收。它們形容事物的兩個或多個方面都能得到滿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