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革。《文選·王儉<褚淵碑文序>》:“昔 柳莊 疾棘, 衛 君當祭而輟禮。” 李善 注:“《禮記》曰: 衛 有太史曰 柳莊 ,寝疾。公曰:若疾革,雖當祭,必告也。”參見“ 疾革 ”。
“疾棘”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古文中的本義
在古典文獻中,“疾棘”通“疾革”,表示病情危急、病危。例如《文選·王儉<褚淵碑文序>》提到“柳莊疾棘,衛君當祭而辍禮”,此處“疾棘”指柳莊病重,衛君因此中止祭祀。這一用法源自《禮記》對“疾革”的記載,意為疾病加重至危急狀态。
現代引申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成語,形容快速行進中遇到的障礙與困難,比喻事情進展受阻。例如:“創業之路充滿疾棘,需步步為營。”
與“疾革”的關系:
“疾棘”是“疾革”的通假寫法,二者含義相同,均指病危。“革”古音同“亟”,表示急迫,如《禮記》中“若疾革,雖當祭必告”。
現代用法的争議:
作為“快速遇阻”的比喻義,目前僅少數詞典收錄(如),權威古籍中未見此用法。建議優先采用“病危”的本義,避免混淆。
以上信息綜合了古典文獻和現代詞典的解釋,具體使用需結合文本背景。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文選》等原文。
《疾棘》(jí jí)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常用于形容困境、險阻、問題等。它表示面對困難或險惡境地時所遭受的痛苦與折磨。
《疾棘》由疾部和棘部組成。疾部的部首是疒,表示與疾病相關;棘部的部首是木,表示與植物有關。疾部的筆畫數為5,棘部的筆畫數為7。
《疾棘》一詞最早見于《後漢書·馬援傳》,其中馬援寫了一封信給劉備,在信中使用了這個成語來形容困境中的艱難。
繁體字《疾棘》為「疾棘」。
在古代漢字中,「疾棘」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疾部的寫法為「疒」,棘部的寫法為「及」。
1. 他剛剛走出了疾棘,重新找到了一條發展之路。
2. 面對疾棘,他毫不畏懼,堅持走下去。
1. 疾病:指身體不健康或患有疾病。
2. 棘手:形容問題或事情複雜,難以解決。
3. 境地:指人所處的環境或處境。
1. 險阻:形容道路艱險,困難重重。
2. 困頓:形容陷入困境,生活困苦。
1. 平坦:形容道路平整,沒有任何障礙。
2. 順利:形容進行或完成事物時遇到一點困難也沒有,一帆風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