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皇帝仪仗中一种担任先驱的骑兵。《汉书·燕剌王刘旦传》:“ 旦 遂招来郡国姦人,赋敛铜铁作甲兵,数閲其车骑材官卒,建旌旗鼓车,旄头先敺。” 颜师古 注:“敺与‘驱’同……凡此旄头先驱,皆天子之制。”《后汉书·儒林传上·杨政》:“武骑虎賁惧惊乘舆,举弓射之,犹不肯去;旄头又以戟叉 政 ,伤胷, 政 犹不退。” 唐 王维 《为羽林将军祭武大将军文》:“羽林孤儿,旄头突骑,罔不毕劝,为之元帅。”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国朝承 五代 荒残之弊,事从简略,每鸣鑾游豫,仅同藩镇,而尽去戈戟旌旗之制,非所谓旄头清道后行之谨也。”
(2).即昴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汉书·天文志》:“昴曰旄头,胡星也,为白衣会。” 唐 武元衡 《送徐员外还京》诗:“旄头星未落,分手轆轤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誓师》:“月升鴟尾城吹角,星散旄头帐点兵。”参见“ 昴宿 ”。
“旄头”与国际贸易中常见的“唛头”(运输标志)发音相近,但含义完全不同。根据现有信息推测,可能存在混淆或输入误差。以下是两者的区分说明:
定义:唛头是国际物流中印刷在货物外包装上的标识,用于识别货物信息,防止运输错漏。例如包含收货人、目的港、件数等()。
标准格式:
含义:
若您需要进一步澄清或补充,请确认具体指向的领域(如历史、物流等),以便提供更精准的信息。
旄头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部首为日和少,总计有16个笔画。
旄头在古代指的是旗帜上的朝向风的那一头,也是旗子的顶端部分。它象征着权威和权力。后来,这个词也引申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权力和威严。
繁体字“旄頭”与简体字的拼写相同,只是书写方式不同。
在古代汉字中,旄头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有些古代文献中将“头”字的部分写作“卜”,有些则将旄头的顶部增加一个叫“厂”的部分。这些变化反映了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
1. 舞台上优美的旄头随着风婉转飘扬。
2. 儿童节游行队伍中的旄头就像彩虹一样美丽。
旄头大旗、旄头旌旗、旄头战旗
旗帜、旗子、旌旗
无旗、无纪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