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燎火的意思、燎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燎火的解釋

(1).延燒着的火。 晉 葛洪 《抱樸子·審舉》:“燎火及室,不奔走灌注,而揖讓盤旋,吾未見其焚之自息也。” 南朝 陳 徐陵 《陳公九錫文》:“拯橫浦於 碣石 ,撲燎火於 崑岑 。” 唐 杜牧 《賴師貞除懷州長史等制》:“湖外饑人相聚為寇,蕩覆鄉縣,勢如燎火。”

(2).篝火。 曹禺 《王昭君》第三幕:“遠望湖邊上一片大大小小炙肉的燎火。”

火炬。《漢書·叙傳下》:“炎炎燎火,亦允不陽。” 唐 元稹 《祭禮部庾侍郎太夫人文》:“燎火宵燼,銘旌曉翻。” 宋 陸遊 《壬子除夕》詩:“前村後村燎火明,東家西家爆竹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燎火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一、基礎釋義

  1. 本義

    指燃燒的火或火焰,特指野外燃燒的烈火。例如《詩經·小雅·正月》中“燎之方揚,甯或滅之?”的“燎”即指大火燃燒之勢 。

  2. 引申義

    作動詞時表示“點燃”“焚燒”,如《韓非子·内儲說上》載:“夫竈,一人燎焉,則後人無從見矣。” 。

二、引證與典籍用例

  1. 古代文獻
    • 《詩經·小雅·正月》:“燎之方揚,甯或滅之?”(大火正熾,誰能撲滅?) 。
    • 《後漢書·皇甫嵩傳》引“燎火”喻戰亂:“今賊燔燎火以震耀,驅走獸以為援。” 。
  2. 現代用法

    保留“燎原之火”等固定搭配,比喻迅猛發展的态勢,如“革命之勢若燎原之火” 。

三、文化象征

  1. 祭祀意義

    古代“燎祭”指焚柴祭天,《周禮·春官》載:“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焚燒柴薪以達天聽) 。

  2. 哲學隱喻

    《莊子·外物》以“火與日,吾囤也”暗喻欲望如燎火難遏,警示過度放縱之害 。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燎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綜合多個權威來源信息整理如下:

  1. 延燒着的火
    指正在燃燒且蔓延的火勢,常用于形容火勢擴散的狀态。例如:

    • 晉代葛洪《抱樸子·審舉》提到“燎火及室”,比喻火勢蔓延到房屋的情景。
    • 唐代杜牧用“勢如燎火”描述叛亂的迅速擴散,體現其比喻性用法。
  2. 篝火
    指用于照明、取暖或聚集的燃燒火堆。例如:

    • 現代語境中可指野外點燃的篝火。
    • 部分文獻(如曹禺作品)也以此義使用,但具體出處需結合原文确認。

“燎火”既有實指燃燒火勢的本義,也可通過比喻表達事态蔓延,同時包含篝火這類具體場景的引申義。其讀音為liáo huǒ(部分注音為 liǎo huǒ,存在差異),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本趣炳如日星,炳若日星逋留超躍宸劄笞箠刺呼呆容擔腳丹雘翿旌大神農架電視片帝容都國多音字惡谑凡庶分片包幹稾茇割包剪縷狗吠之驚鈎針郭椒噷噷河山之德嘩毀奸弊殲斃蠒蔔減漕汲汲營營急客進房井公金娃娃極武窮兵枯泉類造樂宅鄰壁流幸眉眼民望南橘北枳漂渝津樵豎耆昧青髯囷庾阮婦壖垣三寫成烏矢躍瘦癯手如柔荑私勇死戰唐宋八大家痛于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