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決竇 ”。亦作“決瀆”。疏浚水道。《韓非子·五蠹》:“澤居苦水者,買庸而決竇。”《史記·太史公自序》:“維 禹 浚川,九州攸寧;爰及 宣防 ,決瀆通溝。”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求雨》:“通道橋之壅塞,不行者決瀆之。”《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三焦經文》:“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決渎”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核心含義
指疏浚水道,即通過人工開挖或清理溝渠、河道,使水流暢通。例如《韓非子·五蠹》中提到“澤居苦水者,買庸而決竇”,意為低窪地區的人雇傭勞力疏通水道以排水。
字形與讀音
曆史典籍
醫學引申
在《黃帝内經》中,“三焦”被稱為“決瀆之官”,比喻其調節水液代謝的功能,如疏通水道般維持身體平衡。
個别非權威來源(如)提到“制止亵渎流言”的引申義,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誤讀或次要用法,建議以“疏浚水道”為核心釋義。
“決渎”主要用于描述古代水利工程中的水道治理,強調通過人工幹預改善水流環境。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韓非子》《史記》等原始文獻。
決渎(jué dú),指對某種行為或事物态度堅決、毫不妥協,絲毫不容許任何侵犯或亵渎。
決渎的部首是冫(水),拆分成冫、士、攵,總共11畫。
決渎一詞最早見于《周易·乾卦》:“乾遇難于決渎,履渎則吉。”意思是在面臨困難的時候,決然、果斷地去面對,堅定而勇敢,這樣才能獲得好的結果。
決渎在繁體中寫作「決犢」。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決渎的字形有所不同。決在古代寫作「叕」或「又」,渎在古代寫作「毒」。
1. 他對自己的職業非常決渎,始終堅持高标準的工作質量。
2. 這位導演對電影藝術的決渎态度讓他的作品備受贊賞。
決意、決定、決絕、決斷、決心。
堅定、果斷、斷然。
優柔寡斷、猶豫不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