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enminded] 坦率誠懇,真心相待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論》:“ 諸葛亮 之為相國也……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後用“開誠布公”謂推誠相待,坦白無私。 宋 許月卿 《次韻陳肇芳竿贈李相士》:“集思廣益真宰相,開誠布公肝膽傾。”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一:“居要有九病:見善忘舉者妬,知惡不劾者比……開誠布公,九病可以勿藥而愈矣。” ********* 《變了什麼花樣?》:“我們深信隻有開誠布公,才能釋疑。”
“開誠布公”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相關信息:
該成語指以誠心待人,坦白無私地公開自己的見解或想法,強調在人際交往或正式場合中展現真誠态度。其中:
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評》中“諸葛亮之為相國也……開誠心,布公道”,描述諸葛亮輔佐劉禅時以坦誠公正的态度處理國事,後簡化為“開誠布公”。
該成語體現了中華文化中“以誠立身”的處世智慧,至今仍是構建信任關系的重要準則。如需了解更多典故細節,可參考《三國志》相關史料或成語詞典。
開誠布公是一個常用的漢語詞彙,它形象地描述了人際交往時的坦誠、直接和公正。它由四個漢字組成,每個字都有其獨特的含義和構造,一起構成了這個詞的豐富内涵。
拆分詞語“開誠布公”,我們可以看到它的部首和筆畫如下:
《開誠布公》一詞來源于古代文化長久的經驗和智慧,主要體現在人際交往上的态度和行為。在繁體字中,“開”和“公”并無太大差别,而“誠”和“布”則略有變化。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差異。例如,古時候的“開”字寫作“闓”,“誠”字寫作“誠”,“布”字寫作“佈”,而“公”字則保持不變。這種寫法雖然不同于現代漢字的形态,但依然能夠傳遞相同的意義。
以下是一些使用“開誠布公”這個詞語的例句:
一些與“開誠布公”相關的常用詞語有:
以上是關于“開誠布公”的基本信息和相關詞語的内容。這個詞語在現代社會中非常重要,它鼓勵人們真實面對自己和他人,在交往中保持誠實和公正的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