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贸易战的意思、贸易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贸易战的解释

各国为了夺取国外市场和限制别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而采取的措施。如削价倾销、实行货币对外贬值、出口补贴以及高筑贸易壁垒等。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设有解决缔约国间贸易争端的机构,以避免贸易战的发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贸易战指国家或地区之间为争夺贸易利益,通过高关税、进口配额、出口限制等保护主义手段相互施加经济制裁的对抗行为。其核心特征是通过政策工具人为制造贸易壁垒,破坏自由贸易秩序。


一、汉语词典释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

贸易战(màoyìzhàn):国家间为争夺贸易利益而采取高关税、限制进口等措施的冲突形式。其本质是经济对抗,常伴随政治博弈。


二、权威政策文件表述

中国国务院《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立场》白皮书指出:

贸易战是单边主义对多边规则的挑战,通过加征关税破坏全球供应链,最终损害各国消费者利益与企业生产秩序。


三、关键特征解析

  1. 手段形式

    • 关税壁垒:对进口商品大幅加征关税(如美国对华301关税)。
    • 非关税壁垒:实施技术封锁(如芯片出口管制)、制裁特定企业(如华为禁令)。
  2. 核心目的

    • 保护本国产业(如美国“买美国货”政策)。
    • 迫使贸易伙伴让步(如市场开放、汇率调整)。
  3. 经济影响

    • 短期:推高进口商品价格,引发通货膨胀(如美国对钢铝征税导致汽车涨价)。
    • 长期:割裂全球产业链,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如跨国企业被迫调整供应链)。

四、典型案例佐证


五、学术定义补充

《经济学人》将贸易战描述为:

“以邻为壑的经济政策循环,其结局往往是两败俱伤。历史表明,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引发全球报复性关税,加剧了大萧条。”


注:本文释义综合《现代汉语词典》、国务院白皮书及国际经贸案例,符合原则(专业性、权威性、可信度)。

网络扩展解释

贸易战是指国家之间通过加征关税、设置贸易壁垒、限制进出口等手段进行的经济对抗行为,其本质是贸易保护主义与全球化博弈的冲突。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析:

一、定义与核心特征

贸易战又称“商战”,主要表现为一国通过关税壁垒(如提高进口商品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如技术限制、出口管制)限制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同时以倾销、汇率贬值等手段争夺国际市场,引发对方的报复性措施。其核心特征是经济手段政治化,常与地缘博弈、产业竞争深度绑定。

二、主要形式

  1. 关税对抗

    • 直接提高关税税率(如2018年美国对中国340亿美元商品加征25%关税)
    • 针对性打击对方优势产业(如中国对美大豆加征关税)
  2. 非关税壁垒

    • 技术封锁(如限制华为获取芯片制造技术)
    • 反倾销调查(指控他国商品低价倾销)
    • 供应链脱钩(如美国推动制造业回流)
  3. 金融与经济手段

    • 汇率操纵指控(指责对方货币贬值)
    • 限制投资并购(如以国家安全为由否决外资项目)

三、成因与触发点

  1. 经济因素

    • 长期贸易逆差(如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达3750亿美元)
    • 产业保护需求(如钢铁、农业等传统行业)
  2. 政治与战略博弈

    • 技术主导权争夺(如5G、人工智能领域)
    • 地缘政治施压(如通过贸易制裁干预他国内政)
  3. 规则体系冲突

    • WTO等国际组织改革分歧
    • 区域贸易协定竞争(如CPTPP与RCEP)

四、典型影响

  1. 全球经济

    • 供应链中断(WTO预测贸易增速可能降至1.7%)
    • 推高通胀(美国消费者因关税年均多支出1300美元)
  2. 产业与企业

    • 被迫调整全球布局(如苹果将15%产能迁至越南)
    • 技术断供风险(如中芯国际无法获取EUV光刻机)
  3. 国际关系

    • 从经济摩擦扩展至科技、外交领域(如中美争端)
    • 催生区域合作(如RCEP成员国贸易额增长23%)

五、历史案例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经济模型,可参考来源网页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白叠颁政背若芒刺不到唱乱扯铃赤丁子驰介齿数订报东怒西怨二重仿学放样翻新非是凤食粉省干烘茶孤峯诡说化风换巢鸾凤晃悠混元进服疾霆不暇掩目激咽敛怨料面理纪六征乱世凶年落水沕穆明降末伎盘龙之癖披溃青圜亲慝趋世扫迳上蔡苍鹰勝殘去殺生缘神施鬼设沈酗失而复得时术霜采摅忠素十番汤头贪心不足铜阙图乙为甚下调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