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帝王的恩诏。 宋 李綱 《起居道君太上皇帝表》:“恭惟 道君皇帝 睿智如神,高明合道,下渙詔以恤民隱,德已洽於民心。”
“渙诏”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下有差異化的解釋,需結合權威來源綜合分析:
帝王的恩诏(主流解釋)
根據漢典及多個來源,“渙诏”指帝王頒布的恩惠性诏令,常用于稱頌君主仁政。例如宋代李綱在《起居道君太上皇帝表》中寫道:“下渙诏以恤民隱”,意為皇帝下達恩诏體恤百姓疾苦。
引申含義:政令失效(次要解釋)
提到該詞源自《史記·項羽本紀》,描述項羽因軍隊内亂導緻政令失效。此解釋将“渙”理解為“渙散”,但此用法未見于其他權威典籍,可能為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義或誤讀。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中,例如稱頌帝王施行仁政時,可用“渙诏”強調诏令的恩惠性與廣泛傳達。需注意語境,避免與現代漢語中的“渙散”混淆。
建議優先采用“帝王恩诏”的解釋,其權威性和文獻支撐更充分。若需引用“政令失效”含義,需結合具體曆史典故說明。
《渙诏》是中國古代文學名篇之一,它的意思是消散、廢除公告或命令。該詞由兩個部首構成,分别是"氵"和"言"。其中,"氵"是水的象形部首,表示液體的意思,而"言"則是口的象形部首,表示言語、語言的意思。渙的拆分部首為"氵"和"冘",它們分别表示水和冰的意思。
《渙诏》一詞最早來源于《詩經·小雅·北山》中的一篇詩,作者是中國先秦時期的文學家佚名。這篇詩描述了國家内外環境的善變,詩中用了"渙然冰釋"來比喻國家内外矛盾消除,恢複和平的狀況。後來,"渙诏"一詞由此而來,多用來形容古代君主撤銷或廢除命令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渙诏"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寫法中,"渙诏"的構字部分比較規範。在"渙"字中,上面是兩點象征水氣蒸騰,下面是"酉"字表示液體。而"诏"字中,是一個冬字,上面有兩點和兩橫,下面是口,表示口頭發布的命令。
這裡給出一句用"渙诏"字的例句:“君主渙诏,旨意消逝,百姓得以安甯。”這句話意味着國家廢除命令後,人們過上了安甯的生活。
與“渙诏”相關的詞語有:“廢除”、“撤銷”、“解除”等。這些詞語的意思都是廢止、取消公告或命令。
與“渙诏”相反的詞語是:“發布”、“頒布”、“開令”等,這些詞語表示公開宣布和正式頒發命令或公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