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贊賞;歎賞。 南朝 陳 徐陵 《答李颙之書》:“君 山 西盛族,素挺風流, 河 北辭林,本所嗟賞。”《北齊書·斛律羌舉傳》:“ 高祖 以其忠於所事,亦加嗟賞。”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一》:“有殷紅牡丹一叢,婆娑數百朵,初日照輝,朝露半晞,衆共嗟賞。”《明史·文苑傳二·李濂》:“一日作《理情賦》,友人 左國璣 持以示 李夢陽 , 夢陽 大嗟賞。”
“嗟賞”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iē shǎng,主要用于表達對美好事物或優秀作品的贊歎與欣賞。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詞由“嗟”(感歎)和“賞”(欣賞)組合而成,字面意為“感歎并贊美”,強調對人或事物的高度贊賞。其核心含義與“歎賞”“贊賞”相近,但更具文學色彩。
詞源與結構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藝術領域,形容對作品、才華或自然景物的由衷贊歎。例如:
古籍記載與權威性
該詞在《北齊書》《明史》等史料中均有出現,例如《北齊書·斛律羌舉傳》載:“高祖……加嗟賞”,表明其曆史用法多與對忠誠、才華的贊賞相關。
現代適用性
當代使用頻率較低,屬書面化表達,常見于文學評論或正式場合,口語中多用“贊歎”“欣賞”等替代。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例句或不同語境下的用法,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文獻來源。
嗟賞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嗟”和“賞”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對其拆分部首和筆畫、詞源、繁體字、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嗟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口和貝,其中“口”作為部首表示與音相關的意義,而“貝”則作為部首表示與金錢、財富有關的意義。兩個字的筆畫數分别是10畫和7畫。
“嗟賞”的來源比較複雜,其中“嗟”意為悲歎、歎息,“賞”意為欣賞、賞識。嗟賞結合起來的意思就是通過欣賞引發悲歎或歎息的情感。
嗟賞的繁體字為“嗟賞”,可以看出在繁體字中,“賞”的部分多了一個“貝”字旁。
在古時候,嗟賞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但基本形态與今天相似。古代的字形可能更加簡化,樣式也稍有不同。
1.聆聽那美妙的音樂,感歎嗟賞之情油然而生。
2.欣賞藝術作品時,常常會引起人們内心深處的嗟賞之情。
嗟聲、嗟歎、賞析、賞識、賞心悅目
欣賞、贊賞、歡賞
責罵、吹毛求疵、挑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