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口授其辭。《漢書·遊俠傳·陳遵》:“ 遵 馮幾,口占書吏,且省官事,書數百封,親疏各有意, 河南 大驚。” 宋 陸遊 《南唐書·盧郢傳》:“ 郢 忽顧筆吏,口占使書,不竄易一字。 鉉 服其工。”
(2).謂作詩文不起草稿,隨口而成。《漢書·朱博傳》:“閤下書佐入, 博 口占檄文。”《資治通鑒·齊明帝建武二年》:“﹝帝﹞善屬文,多於馬上口占,既成,不更一字。” 朱自清 《冬天》:“ S君 口占兩句詩道:‘數星燈火認漁村,淡墨輕描遠黛痕。’”
“口占”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指不通過書面起草,直接口頭陳述或授意他人記錄。這一用法常見于古代文書場景:
指不拟草稿,隨口吟誦成詩或文章,強調即興創作能力: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文獻和現代用例,涵蓋該詞的曆史演變與核心語義。
口占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通過口頭表達的占卜或預測。在古代,人們常常使用口占來預測吉兇,求得吉祥或避免災難。
口占這個詞可以拆成“口”和“占”兩個部分。其中,“口”是漢字部首,表示和口有關的事物;“占”則是一個獨立的漢字,表示占卜、預測等。
口占的總筆畫數為8畫。其中,“口”的筆畫數為3畫,“占”的筆畫數為5畫。
“口占”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占卜方式。人們通過客觀現象或者特殊儀式來獲取預言或者揭示未來的吉兇禍福,這些預言或設施大多以口頭方式進行。
繁體字“口占”的寫法和簡體字沒有明顯的區别,都是使用“口”和“占”這兩個漢字組合而成。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口占”為例,《說文解字》(一本古代的字典)中對“口”的寫法是“亼”,而“占”的寫法是“卄”。這些變化是由于漢字的演變和書寫形式的改變所緻。
1. 她通過口占預測了未來的發展趨勢。
2. 他請教了一位口占師,希望能夠得到關于事業發展的一些線索。
3. 古代的皇帝常常向口占師請教,希望能夠預測是否會發生政治動蕩。
組詞:占卜、占卦、口授。
近義詞:口述、口頭表達。
反義詞:實際、客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