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毛葫芦军 ”。
“毛葫芦兵”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词语,既可作为成语使用,也指代历史上的特定武装组织。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解释
指外表看似具备能力,但实际缺乏经验和实力的人,常用于形容“虚有其表”或“外强中干”的状态。
构成解析
使用场景
多用于批评或调侃他人能力不足,例如职场、团队合作中评价新人或表现不佳者。
起源与演变
“毛葫芦兵”最初源于元末明初的“毛葫芦军”,是地方招募的民兵组织,以兽皮箭袋(形似葫芦)得名。明代沿用此编制,用于抵御倭寇和镇压起义,但因成员多为临时招募的矿徒或农民,战斗力参差不齐,逐渐衍生出贬义。
文献记载
如《明史》提到“河南毛兵”,即毛葫芦兵的简称,侧面反映其历史存在。
该词兼具文学比喻和史实色彩,现代语境下更侧重其成语功能,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如需进一步考证历史细节,可参考《元史》《明史》等文献。
《毛葫芦兵》是一个成语,形容人或物一模一样,没有差别或区别。
《毛葫芦兵》的部首拆分为“毛”、“艹”和“兵”。它的总笔画数为18画。
《毛葫芦兵》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小说《西游记》中的故事。故事中,齐天大圣孙悟空制服了一群拿着毛葫芦做武器的妖怪。由于这些妖怪外形几乎完全相同,因此得名为《毛葫芦兵》。
《毛葫芦兵》的繁体字为「毛葫蘆兵」。
在古代,「葫」的写法为「葫」,而「芦」的写法为「蘆」。因此,古时候的写法为「毛葫蘆兵」。
他们兄弟姐妹长得太像了,简直就像是《毛葫芦兵》。
类似意思的组词有:相似无异、一模一样。
近义词包括:毫不相干、无二、不相上下。
反义词包括:截然不同、完全相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