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某種主張無法實行。 漢 揚雄 《法言·寡見》:“如賢人謀之美也,詘人而從道;如小人謀之不美也,詘道而從人。” 元 房皞 《思隱》詩:“情知老去無多日,且向閑中過幾年。詘道詘身俱是辱,愛詩愛酒總名仙。”
“诎道”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某種主張或道理無法實行”,通常指因現實阻礙或妥協而放棄原本應遵循的原則。以下是具體解析:
字面構成
文獻例證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但可通過古文學習理解其内涵。類似表達如“委曲求全”“妥協退讓”可部分傳達相近含義,但缺乏“道”的哲學深度。
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本(如《法言》注釋)以驗證細節。
《诎道》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思是指在道德、行為上的偏差或不正當。它可以形容一種違背正義與道義的行為或言論。這個詞一般用來批評或諷刺某人的言行不當。
《诎道》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讠”和“辶”。它的拆分和筆畫分别為讠(5畫)+ 辶(4畫)= 9畫。
《诎道》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明代的《庚寅雜識》一書中,由清代的江蘇人筆名朱謙所創造。它的繁體字是「詘道」。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诎道」的寫法可能與現代不盡相同。然而,由于我無法确定古代具體的字形,故無法給出對應古代漢字寫法的準确描述。
1. 他的行為完全違背了人們對他的期望,可以說是「诎道」至極。
2. 作為一名公衆人物,她的言論應該經得起推敲,避免「诎道」現象的發生。
诎信、诎言、诎理、诎詐、道義、道德
曲解、歪曲、彎曲、偏差、背道、異端
正直、規範、合理、公正、道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