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鎮的意思、兵鎮的詳細解釋
兵鎮的解釋
統轄一方的軍府。 唐 韓愈 《黃家賊事宜狀》:“兵鎮所處,物力必全。”
詞語分解
- 兵的解釋 兵 ī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沒有沾血,指不經過戰鬥而取得勝利)。 戰士,軍隊: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見(指武裝沖突)。 與軍事或戰争有關事物的統稱:兵法。兵家。兵機。兵釁(戰争的争端
- 鎮的解釋 鎮 (鎮) è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制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鎮反。鎮服。鎮懾。鎮守。 安定:鎮靜。鎮定
網絡擴展解釋
“兵鎮”是一個曆史軍事術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側重,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
基本含義
“兵鎮”指統轄一方的軍府,是古代軍事管理體系中的重要機構,主要用于管理地方軍隊、維護治安及防禦外敵。例如唐代韓愈在《黃家賊事宜狀》中提到“兵鎮所處,物力必全”,強調其資源調配與軍事管控的功能。
-
曆史背景與功能
- 唐代為加強邊疆控制,于開元十年(722年)設立十大兵鎮,由節度使和經略使管理,負責防禦外敵、鎮壓叛亂,并鞏固中央對邊疆的統治。
- 兵鎮不僅是軍事駐紮地,還承擔地方治理職責,如物資調配、社會穩定等,體現了軍政合一的特征。
-
引申與使用場景
在文獻中,“兵鎮”常與“物力必全”關聯,強調其需具備充足的資源支持軍事行動。現代語境下,該詞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中,描述古代軍事制度或邊疆治理體系。
兵鎮是古代軍事管理的重要形式,尤其盛行于唐代,兼具軍事防禦和地方治理的雙重職能。若需更深入的曆史案例或制度演變分析,可參考《新唐書·兵志》等權威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兵鎮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漢字組成。下面是關于兵鎮的一些基本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兵鎮的左邊部首為兵,右邊部首為鎮。兵部首有4個筆畫,而鎮部首有16個筆畫。
來源: 兵鎮這個詞來源于中華民族的軍事文化。兵指的是士兵、軍隊,而鎮則是軍隊駐紮的地方或者防禦地點。
繁體字:在繁體字中,兵鎮的寫法是「兵鎮」。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兵鎮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例句: 例如,我們可以使用兵鎮這個詞來構建一句例句,如下所示:“軍隊将兵鎮守在邊境地區,以保護國家的安全”。
組詞:兵鎮可以和其他漢字組合形成新的詞語。例如,兵鎮可以和學習組合形成“兵鎮學習”,表示軍事學習或者軍隊訓練。
近義詞:和兵鎮具有相似或者相近意義的詞語可以是軍事要塞、軍營、駐地等。
反義詞:與兵鎮意義相反的詞語可能是脫離軍隊、返回故鄉等。
希望以上信息能夠滿足你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