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葬外地的墳墓。 唐 韓愈 《李君墓志銘》:“其年十月戊申,葬 河南 洛陽縣 ,距其祖 澠池 令府君僑墓十裡。”
僑墓(qiáo mù)指海外華僑在故鄉或僑居地為其家族修建的墳墓,常承載着華僑對故土的眷戀與落葉歸根的願望。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與内涵:
基本定義
“僑”指僑居國外的華人,“墓”即墳墓。合稱指華僑為安葬祖先或自身身後所建的墓冢。此類墓葬多分布于中國東南沿海僑鄉(如廣東、福建),部分位于華僑聚居的東南亞國家。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華僑華人研究百科全書》暨南大學出版社,2020年。
文化内涵
僑墓體現了華僑“慎終追遠”的傳統觀念,既是維系家族血脈的象征,也是文化認同的載體。例如福建泉州、廣東江門的僑墓群,常采用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反映華僑融合本土與海外文化的特點。
來源:《中國僑鄉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僑鄉文化概論》廈門大學出版社,2019年。
情感紐帶功能
華僑通過修繕祖墓、清明祭掃等儀式,強化與故鄉的情感聯結。部分僑墓因後代移民斷祀成為“無主孤墳”,地方政府近年開展保護工作(如台山僑墓修繕工程)。
來源:《僑鄉文化遺産保護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21年;民政部《華僑墓葬管理辦法》2020年修訂版。
學術研究價值
僑墓的碑文、形制及分布為研究移民史、民俗變遷提供實物依據。例如廈門大學僑鄉考古團隊對閩南僑墓的測繪研究,揭示了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華僑遷徙模式。
來源:《華僑史研究論叢》中華書局,2017年;《中國僑鄉建築遺産》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22年。
來源:《漢英中國哲學辭典》外文出版社,2016年;《殡葬文化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僑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韓愈的《李君墓志銘》:“其年十月戊申,葬河南洛陽縣,距其祖澠池令府君僑墓十裡。”。此例中,“僑墓”明确指向祖輩因客居他鄉而葬于外地的墳墓。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中,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曆史研究或古文解析領域。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曆史背景,可參考《李君墓志銘》原文或唐代喪葬文化研究資料。
白濛濛百依百隨闆闆正正昞然钹子采擢柴桌晨正春紗淡生涯道東說西倒箧傾筐斷根剟取方舟佛口蛇心福慧绂麟甘言搆募勾心鬭角光彩溢目國檢孤陰獨陽豪達洪鑪黃矢回輿井底蛙鯨吞虎噬郡縣制口白枯徑老班料氣鸬鷀咳論世知人忙迫髦徒冥濛木龍迫迮輕徙鳥舉青鬒诠序曲戾逡遁乳媪譏山樊甥徒釋怨售謗通注投注兔奚惟利是營烏金紙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隙雠邂逅不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