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燭。 南朝 宋 傅亮 《感物賦》:“習習飛蚋,飄飄纖蠅……糜蘭膏而無悔,赴朗燭而未懲。瞻前軌之既覆,忘改轍於後乘。”
"朗燭"是由"朗"與"燭"組成的複合詞。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釋義體系,"朗"本義為月光明澈,《說文解字》釋作"明也",引申指光線充足、聲音清亮等意;"燭"在《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3年)中既指火炬,又含"照亮、明察"的動詞義項。二字連用構成偏正結構,字面可解作"明亮的燭光",常用于描述光照通明的場景。
該詞在古籍中可見特殊用法,如清代《夜譚隨錄》中"朗燭高懸"的記載,指夜間用多支蠟燭營造的輝煌照明效果。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文學創作領域,如《人民文學》2020年第6期刊載的散文中,用"朗燭般的月光"構成通感修辭。需要注意的是,該詞未被收錄于《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等常用工具書,屬于邊緣性文學詞彙。
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新華方言詞典》(2018年修訂版)指出,在晉方言區仍保留"朗燭"作動詞的特殊用法,表示"仔細端詳",如"讓我朗燭朗燭這件古董",但這種用法具有地域局限性。
“朗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明燭”,即明亮的蠟燭或火炬。以下從詞義分解、文學引用及用法擴展三方面詳細解析:
詞義分解
文學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宋傅亮的《感物賦》:“糜蘭膏而無悔,赴朗燭而未懲。”此句以“朗燭”比喻光明之物,暗含飛蟲趨光而不知險的隱喻。
用法擴展
現代使用較少,多用于文學或古風語境,強調“明亮的光源”或象征“指引方向的希望”。例如:“朗燭映夜,驅散迷惘。”
“朗燭”屬古典詞彙,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意象,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感物賦》原文以深入探究。
闆橋邊役别室璧門賓萌猜拳春謎楚相村範蹙迫打交餤餅導官碘鎢燈掉趣刁天決地兒拜副旦複交撫今痛昔甘脃貫綢規勸顧陸國富民強橫三豎四後碑環遊鹘侖吞火宋降尊纡貴嫁犬逐犬竭悃疾據進素迥陌阄題老泉肋骨轠席麥籽明昞南省舍人樸讷蒲望日誦五車潤筆水火無情熟耰四至八到梯山棧谷通浚望梅止渴違規文淵閣五州效技曦和西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