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漭的意思、漫漭的詳細解釋
漫漭的解釋
水勢廣遠無際貌。《文選·郭璞<江賦>》:“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 李周翰 注:“漫漭,寬貌。” 唐 張仲素 《穆天子晏瑤池賦》:“湛水容之漫漭,蕩日采以參差。”
詞語分解
- 漫的解釋 漫 à 水過滿,四外流出,漾出來:河水漫出河床。漫溢。漫流。漫漶(文字、圖畫等因受潮而模糊不清,如“字迹漫漫”)。 淹沒:大水漫過橋面。 滿,遍,到處都是:迷漫。漫山遍野。 沒有限制,沒有約束,隨意:
- 漭的解釋 漭 ǎ 〔漭漭〕形容廣闊無際,如“涉漭漭,馳蘋蘋”。 〔漭沆〕形容平廣無際,如“顧臨太液,滄池漭漭”。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漫漭”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水勢廣闊無邊的自然景象,常見于古代詩文和文學作品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漫”指水流蔓延、廣闊,“漭”形容水面浩渺無際,合起來表示水域遼闊、無邊無際的狀态。
- 近義詞:浩渺、蒼茫、浩瀚。
2.文學用例
- 在《文選·郭璞〈江賦〉》中有“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的描寫,李周翰注釋為“寬貌”,強調水面的開闊感。
- 唐代張仲素《穆天子晏瑤池賦》中“湛水容之漫漭”,也用以形容水勢的宏大與延展性。
3.與形近詞的區别
- 漫漭 vs 漫漶:後者指文字、圖像因磨損或受潮而模糊不清(如“字迹漫漶”),與“漫漭”的“廣闊”含義無關。
- 漫漭 vs 漫洟:“漫洟”形容水流湍急、局勢緊張,側重動态和危險性,而“漫漭”更強調靜态的遼闊感。
4.使用場景
- 多用于詩詞或寫景散文中,例如描寫江河湖海的壯麗景象,或比喻心境的開闊與蒼茫感。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或更多用例,可參考《江賦》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漫漭的意思
漫漭(Màn hàn)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水液或光線泛濫、擴散、彌漫的狀态,也可以形容淚水、煙霧、霧氣等在空氣中蔓延開來的樣子。
拆分部首和筆畫
漫漭由15畫組成,其中“漢”(水)為左部首,表示意義相關于水。而“㐭”為右部首,表示泛濫、湧出。
來源和繁體
漫漭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世說新語》中,該書為東晉時期的骈文小說,意為廣泛、擴散的樣子。由于其形象而引申出多種用法。
在繁體中,漫漭寫作「漫漫」。
古時候漢字寫法
據古代金石文獻記錄,漫漭漢字的古代寫法為「槾槾」,使用木偏旁加上兩個義符,形象地描繪了液體擴散的樣子。
例句
1. 傍晚的天空,火紅的太陽慢慢落下,橙色的光芒漫漭在西方的雲層之中。
2. 那名女子默默地抹去眼角的淚水,然而,悲痛仍然漫漭在她的眼底。
組詞和近義詞
組詞:漫漭安琪、漫漭水光、漫漭迷離。
近義詞:泛濫、擴散、蔓延。
反義詞
收束、凝聚、集中。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