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子孫為祖先撰寫行狀碑志等文字。請人代寫祖先名號,稱填諱。 唐 人稱題諱。如 貞元 十五年《徐浩碑》, 張式 撰, 浩 次子 岘 書,碑尾有“表姪前 河南府 參軍 張平叔 題諱”一行。 宋 周必大 《跋初寮王左丞贈曾祖詩》,末題“通直郎 田橡 填諱”。 元 《麻6*衣子神字銘》有“ 南陽 貢士 李珩 填諱”字樣。參閱 清 王芑孫 《碑版廣例·碑用他人填諱書名例》。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填諱漢語 快速查詢。
“填諱”是中國古代碑志撰寫中的一種特殊習俗,主要涉及對祖先名號的避諱處理。以下是具體解釋:
“填諱”指舊時子孫為祖先撰寫行狀、碑志等文字時,刻意請他人代寫祖先名號的行為。這一做法源于古代對尊長姓名的避諱傳統,子孫直接書寫祖先名諱被視為不敬,因此需由外人代筆完成。
“諱”本意為隱諱、避忌(《說文解字》釋為“誋也”),尤其指對君主或尊長姓名的直接回避。例如日常需用“某”字替代,或在書寫時缺筆、改字,而碑志中的“填諱”是這一傳統在喪葬禮儀中的制度化表現。
子孫僅撰寫碑志正文,祖先名號處留空,另請家族外人士(如學者、官員)補寫名諱,并在文末标注代筆人信息,如“某某填諱”。此舉既遵守禮制,又通過第三方參與彰顯客觀性。
相關擴展:清代王芑孫《碑版廣例》曾專門考據此習俗,可見其在古代碑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填諱,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填和諱兩個字組成。填的部首是田,總筆畫是5,它的繁體字是填。諱的部首是言,總筆畫是10,它的繁體字是謎。
填諱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宮廷的典章制度。當時,填諱意味着避諱,不提及皇帝的姓名或字號,以示尊重和敬意。填諱的含義也逐漸擴展到其他方面,如避諱使用某些詞語或表達方式以避免冒犯或引起困擾。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填諱的字形與現代漢字略有不同。填的寫法中間部分使用了三個疊加的“一”,諱的寫法中間部分則是兩個疊加的“言”。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
例句:
1. 在國王的葬禮上,大臣們填諱了國王的名字,以示對他的敬意。
2. 為了避免争議,政府對該問題進行了填諱,不公開讨論。
組詞:填滿、填寫、填補、填報。
近義詞:避諱、避忌、回避、規避。
反義詞:公開、提及、明說、表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