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消搖”。悠閑自在貌。消,通“ 逍 ”。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一:“ 李集賢 建中 ,沖退喜道,處縉紳有消遙之風。”蒲州梆子《歸宗圖》第三場:“是你吃酒闖禍,連累二老立斬金階,又調我夫妻進京,同吃一刀之罪,如今你反消遙法外。”
“消遙”實際上是“逍遙”的常見誤寫。在規範的漢語詞典中,“逍遙”才是正确寫法,其含義豐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下是詳細解釋:
逍遙(xiāo yáo)
本義:形容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狀态。
引申義:
例:“他退休後歸隱田園,過着逍遙的日子。”
常見誤寫辨析:
“消遙”為錯誤寫法,可能因音近混淆所緻。規範用詞應以《現代漢語詞典》收錄的“逍遙”為準。
《莊子》哲學源頭:
“逍遙”一詞最早見于《莊子·逍遙遊》,指破除物質與精神束縛,達到“無所待”的絕對自由境界。
《莊子·逍遙遊》:“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釋義:順應自然規律,駕馭陰陽變化,遨遊于無限之境,無需依賴外物。)
古代文學中的運用:
根據《漢語大詞典》及《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逍遙”意為“徜徉;緩步行走貌”,後引申為“安閑自得,不受拘束”。
釋義為“沒有什麼約束,自由自在”。
在道家思想中,“逍遙”代表一種超越功利、與自然合一的生命狀态。如:
(注:為符合學術規範,暫不提供網絡鍊接,建議查閱紙質或官方電子版詞典。)
“消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古代文獻:
語言結構: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玉壺清話》等古籍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昂昂白送半豹傍絶班赉璧英參股柴胡齒序仇疾宕賬大澤抵局凍石抖搜堕淚碣二宮飛絮撫鞠郛廓符信負壓副油箱幹直貫利豪言空話何得恨命賀雨講課嚼齒機構錦片盡先據鞍讀書軍标力勝龍雕命蹇時乖凕冷憫救氁衫年富力強衄痍乾燥跷蹄蹑腳戚藩欽定傾柯漆園上列神解收葬肅震談駁駝騎忘倦畏縮物貨無鹽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