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黩武。 唐 陳子昂 《谏雅州讨生羌書》:“臣聞自古國亡家敗,未嘗不可黷兵。” 唐 沉佺期 《昆明池侍宴應制》詩:“黷兵非帝念,勞物豈皇情?”《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回:“ 楚王 黷兵遠出,久而不返,内虛外怨,此滅亡之日也。”
黩兵(dú bī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濫用武力、窮兵黩武的行為。以下從詞典釋義、字源解析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詳細闡釋:
濫用武力,輕率發動戰争
指統治者或軍事集團為擴張或私利,不加節制地使用軍事力量,違背和平道義。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2卷,第1083頁;《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320頁。
持續征戰,耗竭國力
強調長期頻繁用兵導緻民生凋敝、資源枯竭的負面後果。
來源:《辭源》(修訂本)第三冊,第2561頁;《中國軍事大辭典》解放軍出版社,2019年。
黩(dú):
本義為“污濁”,引申為“輕慢”“濫用”。《說文解字》注:“黩,握持垢也”,後衍生為行為上的亵渎與過度。
來源:《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年;《漢字源流精解字典》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
兵(bīng):
原指兵器,後泛指軍事、戰争。《左傳·隱公四年》已有“夫兵,猶火也”的警喻。
來源:《古文字诂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漢字形義演釋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2016年。
二字組合後,“黩兵”從字面深化為對武力的亵渎性使用,蘊含強烈的批判色彩。
該詞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對暴政的批判,如:
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儒家“仁政”與道家“無為”思想,反對以戰争作為治國手段。
來源:《中國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2017年;《中國古代戰争觀研究》軍事科學出版社,2015年。
“黩兵”作為典型的漢語文化負載詞,不僅描述軍事行為,更承載了反對戰争暴行、倡導和平的傳統價值觀。其釋義需結合字源演變、曆史語境及哲學思想綜合理解,方能體現漢語的深度與民族精神内核。
“黩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黩兵(拼音:dú bīng)意為“濫用武力”,即“黩武”的同義詞,指輕率發動戰争或過度使用軍事力量。該詞由左右結構的“黩”(意為濫用、輕率)與上下結構的“兵”(指軍事、武力)組成,整體強調對武力的不節制。
古代文獻引用
現代用法
現代語境中,“黩兵”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讨論,例如:“古代帝王若黩兵好戰,往往導緻民不聊生”。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學術讨論,日常口語中更常用“窮兵黩武”。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軍事策略相關詞彙,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解析。
霸功白徒百宗寶钗爆片背恩棄義崩漏滮田昌箓唱念成礦侈詞傳點床銳出塵不染吊會帝谟涷餒飯煤匪棍膚廓改元感損鼓樂手韓風汗浃徽婳昏逆嘉淑機舂瘠地颉臯吉館際會風雲矜慈倦苦俊耆伉合落想驢臉明竁凝停扁舟興盡遣辭措意遣言措意巧法青烏說全職曲念曲頭區畛桑輪勝侶蜀險提貨慰問品文檔穩協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