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笔削褒贬的意思、笔削褒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笔削褒贬的解释

笔:记载;削:删改。原指孔子作《春秋》,用文字来评论人物的好坏。也指用文字褒扬、贬斥人或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笔削褒贬”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成语,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的史官传统,用以形容史家严谨、公正地记载历史并进行评价的态度与行为。其详细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

  1. 本义解析:

    • 笔: 指书写、记录。史官用笔将事件、人物言行如实记载下来。
    • 削: 本指用刀刮去竹简上写错的字迹。引申为对原始记录进行修改、删减、斟酌的过程。史官在记录时并非简单照搬,而是需要去芜存菁,选择最重要的、最能反映历史本质的内容进行记载。
    • 褒贬: “褒”是赞扬、肯定;“贬”是批评、贬斥。合指在记录历史的同时,寓含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论断,体现史家的立场与价值观。
    • 整体含义: 指史官在记载历史时,既要严谨地选择记录的内容(笔削),又要通过字里行间或明确的论断来体现对历史是非善恶的评价(褒贬)。这个过程体现了史家“秉笔直书”的客观态度与“微言大义”的评判精神。
  2. 历史渊源与核心精神: 该成语的核心精神源于孔子作《春秋》的传统。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修订鲁国史书《春秋》时,“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意指孔子对史料的取舍(笔削)极为审慎严格,并通过特定的措辞(“春秋笔法”)暗寓褒贬之意,达到“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的效果。这奠定了后世史家“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原则与寓论断于叙事的传统。史官通过“笔削”决定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通过“褒贬”表达历史评判,承担着“彰善瘅恶,树之风声”的社会责任。

  3. 现代意义与引申: 在现代语境中,“笔削褒贬”不仅指历史著述,也可泛指严谨的写作态度,特别是涉及评论、记述人物或事件时,要求作者在文字上反复推敲、精益求精(笔削),并在叙述中或明或暗地表达自己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褒贬)。它强调写作不仅是记录,更是一种责任重大的评判活动。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笔削褒贬”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与古代书写方式及历史评价密切相关,以下为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笔”指记载,“削”指删改。古时在竹简或木简上书写时,若需修改错误,便用刀削去原字。原指孔子编修《春秋》时,通过文字隐晦地评价人物与事件的好坏,形成“微言大义”的风格。后世引申为通过文字进行褒扬或贬斥的写作手法。

二、出处与典故

该成语出自清代学者皮锡瑞的《经学历史·经学开辟时代》:“《春秋》自孔子加笔削褒贬,为后世立法,而后《春秋》不仅为记事之书。”。此句强调孔子通过删改文字赋予《春秋》道德评判的功能,使其从普通史书升华为蕴含价值判断的经典。

三、引申含义

在现代语境中,该成语可泛指通过文字表达对人或事的评价,既可用于严肃的历史写作,也适用于文学创作、新闻评论等领域,强调作者通过措辞传递主观态度。

四、用法与结构

若需进一步了解该成语的组词示例或近义词,可参考相关词典工具。

别人正在浏览...

犴庭敖仓摆搠傍人篱落八线逋负不龟手冲佑观触暑刺恼从翁黕黕单簧管诞矜灯品斗智端谨咢酉福冈富民渠复制岗尖告缺规靡过情海枯见底坚守不渝校样究识戢翼军龄开矿口诀闚盗魁陵赖皮赖骨劳逸连虫陆吏从列宅免不得靡骋泞潦女学儒厚闰月绍隆身手时弊诗坛授人以柄遂情田舍子讬阴瓦鸡亡厌狭庐降魔杵闲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