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縱而不受世俗拘束。《新唐書·元結傳》:“公之漫其猶聱乎?公守著作:不帶笭箵乎?又漫浪於人間,得非聱齖乎?” 宋 歐陽修 《自叙》詩:“餘本漫浪者,茲亦漫為官。” 明 吳承恩 《祭卮先生文》:“ 承恩 , 淮海 之豎儒也,迂疎漫浪,不比數於時人。”
“漫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放縱而不受世俗拘束,常用來形容灑脫、不拘泥于常規的性情或行為。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本義:指行為或性格上的散漫放任,不受傳統禮法或社會規範的約束。這一解釋在唐宋文獻中尤為常見,例如:
近義詞:不羁、灑脫、放浪、疏狂。
隨性而為:在特定語境下(如朱熹的讀書方法),“漫浪”可引申為隨意、不專心,例如:
文學意象:部分現代用法中,“漫浪”可能被誤用為“浪漫”的同義詞,但傳統語境中兩者含義不同(“浪漫”更側重詩意與幻想)。
“漫浪”一詞在不同語境下略有差異,但核心均圍繞不受拘束展開。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其褒貶傾向:在描述性情時多為褒義(如蘇轼的詩),而在批評行為時則可能為中性或貶義(如朱熹的讀書論)。
《漫浪》這個詞是描述海浪洶湧、奔騰的意思。它是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漫》和《浪》。
《漫浪》這個詞的第一個字《漫》,它的部首是水,總共有13個筆畫。第二個字《浪》,它的部首也是水,總共有11個筆畫。
《漫浪》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描述波濤洶湧的景象。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漫浪》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是「慢浪」,但含義相同,描述海浪的宏偉與浩渺。
1. 海邊的漫浪不斷沖擊着礁石,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
2. 站在高處,可以看到遠處的漫浪翻騰,如同一片白色的巨幕。
1. 漫湧:形容水流洶湧奔騰。
2. 漫遊:形容隨性地遊玩、漫步。
3. 浪花:指海浪拍打岩石時濺起的水花。
4. 波瀾壯闊:形容波浪翻湧、景象宏偉。
波濤、波浪、怒濤、波瀾等。
平靜、甯靜、蕩漾、微瀾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