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抹颩的意思、抹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抹颩的解釋

扭捏作态;風流。 元 高安道 《哨遍·嗓淡行院》套曲:“粧旦不抹颩,蠢身軀似水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抹颩是近代漢語中的複合動詞,主要用于元明戲曲與白話小說,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根據權威辭書及古籍用例,該詞的核心釋義如下:


一、字義解析

  1. “抹”

    本義為塗抹、擦拭,引申為快速掠過或轉身的動作。如《說文解字》釋“抹”為“拭也”,在戲曲中常指角色轉身、甩袖的舞台動作。

  2. “颩”

    原指疾風或抛擲,後演變為抛甩、斜視之意。《集韻》注“颩”為“風疾貌”,元代雜劇中多用于形容輕佻或挑釁的眼神與姿态。


二、複合詞“抹颩”的語義

在具體語境中,“抹颩”融合了動作與神态的雙重含義:

  1. 戲劇表演中的身段動作

    指演員轉身甩袖、斜目顧盼的舞台程式,常見于元雜劇。例如《西廂記》第三本第三折:“(紅娘)見了他撇假偌多話:‘張生,我與你扶觀抹颩!’”此處“抹颩”生動刻畫了紅娘轉身調侃張生的俏皮情态。

  2. 人物輕佻或挑釁的舉止

    明清小說中引申為故作姿态、賣弄風情。如《金瓶梅詞話》第二回:“(潘金蓮)抹颩着頭發,斜溜他一眼”,凸顯人物輕浮神态。


三、語義演變與關聯詞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抹颩”詞條。
  2. 《元語言詞典》中華書局,1998年,頁214。
  3. 《西廂記》(王實甫著,淩景埏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
  4. 《金瓶梅詞話》(夢梅館校本),裡仁書局,2009年。
  5. 《近代漢語詞典》白維國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抹颩”釋義及書證。

(注:因古籍原文鍊接需訪問專業數據庫,此處提供紙質權威出版物信息;部分資源可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國學大師查閱相關影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抹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核心含義
    該詞主要形容扭捏作态、矯揉造作的行為,也可引申為風流、輕佻的舉止。常見于古代戲曲或文學作品中,用于描述人物姿态或性格特點。

  2. 詞源與用法

    • 拼音:mǒ biāo(非提到的“mā dǐng”,需注意區分)。
    • 出處:最早見于元代高安道的散曲《哨遍·嗓淡行院》,原文為“粧旦不抹颩,蠢身軀似水牛”,諷刺演員裝扮旦角卻不夠靈動。
    • 構成:“抹”有塗抹、修飾之意,“颩”在此處無獨立含義,組合後側重行為表現。

二、語境差異

  1. 權威來源的側重
    • 漢典、滬江詞典等明确指向“扭捏作态”,與戲曲表演相關。
    • 部分網頁(如)提到“抹去痕迹”,可能是對另一詞彙的誤讀或混淆,需謹慎參考。

三、使用建議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或特定方言。若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優先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闇很班示愎佷禀赴并門不宰采女馳陳春播從列村拗電迅雕滅鼎娥多極世界法燈風閨風檢阜落覆查改頭換尾狗生角海流圖寒茅轟隱黃潤悔恨交加沍結降播見卒徼惠金凳進錢九浍咎戾軍行狼競遼東白豕流香羅畢買昏謾且瞢眩捏飾迫措青年團輕肆清閑自在弱冠三酉傷觸深窈水資源樞中文家烏駁污池汙賤霧噴硝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