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扭捏作态;風流。 元 高安道 《哨遍·嗓淡行院》套曲:“粧旦不抹颩,蠢身軀似水牛。”
“抹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核心含義
該詞主要形容扭捏作态、矯揉造作的行為,也可引申為風流、輕佻的舉止。常見于古代戲曲或文學作品中,用于描述人物姿态或性格特點。
詞源與用法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或特定方言。若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優先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釋。
《抹颩》是一個中文詞語,常用于形容某人或某事的行為迅速而流暢。
《抹颩》的部首是手(扌)和巾(巾),部首筆畫數分别為4和3,總的筆畫數為7。
《抹颩》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在《莊子·齊物論》中有過使用,意為快速地移動或擦拭。
《抹颩》的繁體字為「抹點」。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抹颩」的寫法通常稍有不同。例如,「抹」的上方常會加一個「寸」字頭,而「颩」的上方有時會加一個「夕」字頭。
1. 他的動作熟練且緊湊,隻用了幾下就抹颩了桌子。
2. 這位老師教書抹颩,一點兒都不拖泥帶水。
抹布、抹黑、抹鼻涕、抹殺
迅速、快捷、流暢
慢吞吞、拖沓、緩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