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殿減膳的意思、避殿減膳的詳細解釋
避殿減膳的解釋
同“ 避殿損膳 ”。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景定慧星》:“丁丑,避殿減膳,下詔責己,求直言,大赦天下。”《宋史·神宗紀一》:“辛酉,以來歲日食正旦,自己丑避殿減膳,罷朝賀。”《宋史·徽宗紀一》:“壬午,以日當食避殿減膳,降天下囚罪一等,流以下釋之。”
詞語分解
- 避殿的解釋 避離正殿。 宋 王珪 《宋元憲公庠神道碑》:“時天子方以烖異避殿。”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馀·委巷叢談》:“ 嘉泰 四年,火及太廟, 寧宗 避殿。”《檮杌閑評》第四十回:“這正是天心原為姦雄擎
- 減膳的解釋 古代皇帝在發生天災或天象變異時吃素或減少肴馔,以示自責。《晉書·成帝紀》:“三月,旱。詔太官減膳。” 唐 杜甫 《病橘》詩:“寇盜尚憑陵,當君減膳時。”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刑部·戊戌謗書附
網絡擴展解釋
“避殿減膳”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bì diàn jiǎn shàn,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古代帝王或權貴在特定情況下主動避開宴會場合、減少膳食,以表達節儉、謙虛的态度,或用于自我責罰、祈求消災。
二、詳細解釋
-
字面解析:
- 避殿:避開宴會或正式場合的正殿。
- 減膳:減少飲食的規格和數量。
- 合起來表示通過降低物質享受來體現自省或謙遜。
-
引申意義:
- 古代帝王在天災、異象(如日食、彗星)或國家危機時,通過“避殿減膳”表示自責,祈求上天寬恕。例如《宋史》記載,宋神宗、宋徽宗均曾因此舉下诏責己、大赦天下。
- 也用于批評奢侈行為,倡導節儉之風。
三、曆史背景
- 起源:與古代宴會禮儀相關。宴會本是社交重要場合,但過度享樂易顯傲慢,因此“避殿減膳”成為克制欲望的象征。
- 實際應用:常見于宋代史書,是帝王應對災異的禮儀舉措,如“避正殿、減常膳”以表對民生的關切。
四、近義表達
- 避殿損膳:與“避殿減膳”同義,強調通過降低生活标準來反省過失。
五、使用場景
- 曆史文獻:多用于描述帝王行為或政治舉措。
- 現代引申:可比喻在個人或集體面對問題時,采取低調、節儉的态度以示反思。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事件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宋史》相關記載或宋代筆記《齊東野語》。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避殿減膳》這個詞是民國時期的日本漢字翻譯詞之一,意為在宮殿中減少食物的攝取。它的拆分部首是辶、⻍、⺜、⺮,總共有15畫。該詞來源于日本漢字翻譯運動,以簡化和羅馬化等方式來使用漢字。該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避殿減饍」。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這個詞的例句可能因為難以找到準确的語境而無法給出。其它相關的詞組、近義詞和反義詞目前無法提供。希望這些回答能符合你的期望!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